2018年10月10日

《現代日本的形成》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九月中在日本山口、廣島一帶旅行時,在空閒時間(搭新幹線的時候)意外閱讀了在《故事》發布的<萩:孕育明治維新的胎動之地,擁有聯合國認證的工業文化遺產>一文,這篇文章與我此次旅行的目的「明治維新150年」不謀而合。順藤摸瓜地搜尋了一下,發現原來在八月底《故事》便以明治維新150年為題,結合數位年輕學者的文稿,出了一本「現代日本的形成」一書。當下顧不得人還在日本,就立馬在網路平台下訂此書。回台灣將書閱讀完畢後,有一些感想,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談的時間是日本邁入現代日本的這段時間,大致落於黑船來航(1850年代)到第一次東京奧運(1960年代)這一百多年的時間。架構區分為三部分,為倒幕及維新(第一部)、西化及轉型(第二部)、擴張與殖民(第三部)。


第二,第一部的主軸是日本本土內部在這段時間裡的狀態,書中以藩為單位,談了長州、薩摩、土佐、加賀、會津等藩;第二部談的是和西方接觸的變化,主體多為城市,例如橫濱、大阪、京都、神戶等;第三部談的是日本與鄰近地區的關係,包括現已包括在日本國內北海道、沖繩,曾經是日本帝國領土內但現在不是的台灣、朝鮮,以及曾被日本所控制的滿州國。


第三,書的特色是以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串聯,將事情為何會發生、如何發生、最後將結果闡明,這和以前學到的歷史很不同。以滿州國為例,歷史課本多提及這是偽滿州國是日本所扶植的政權,但課本中幾乎不會提及日本之所以「以扶植代占領」的理由,一旦將視野拉到國際視角,就會明白為何日本會做出這樣的決策。


第四,本書試圖擺脫「薩長史觀」,書中的加賀、會津章節,描述了佐幕派的想法與境遇,是很難得的論點。例如加賀一直和政治保持的距離,面對當權者都保持著一種距離,但在改朝換代後,還是不免遭到新政府的刻意冷落,造成當地的衰落。


《故事》有將書中部分內容放在其官方網站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一探究竟。整體而論,可以感覺得出來的主編的用心,希望能廣泛的且全面的描繪日本之所以成為現代日本的樣貌,但由於本書是由數位作者集結而成,因此切入點、敘事手法,都不太一致,讀起來像是在閱讀十幾篇的小短文。舉例而言,以第三部的文章來論,有些作者會直接談日本在某地區造成的影響(如韓國),但有些作者則是以一個案例切入,然後以順帶一提的方式談日本在該地區擴張的歷史(如琉球)。文章書寫方式沒有好壞,只是以讀者的角度來看,會很明顯地感覺到文章與文章之間的不連貫。同時,一樣的概念在各篇文章可能會重複出現,例如前面可能已經看過一次倒幕派的崛起,後篇文章又會再敘述一次。不過站在認識、推廣歷史的角度,這本書應該能引起讀者去思考,而對於只知道一些皮毛的人(例如我)來談,本書也提供一個更全面且宏觀的視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