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美國的反智傳統》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作者Richard Hofstadter在1963年寫下的《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又被「智識者」從歷史中被翻找出來。本書雖然是1960年代所著,但似乎仍可以解釋當代美國社會的現象──不重視智識的「傳統」。作者重新爬梳美國的歷史,試圖去說明為何先進國家僅有美國有這樣的現象。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大概可以分成三部分。前者談為何智識不受歡迎,中段談美國的宗教、民主、商業社會、教育如何形成美國的反智識社會,後段則談智識擁有者(知識份子、專家)該如何與美國社會共處。


第二,所謂的「反智」,並非一味的厭惡智識。事實上,大多數人對於智識是愛恨交加的。而反智的發動者,其實也不是完全無智識者,更多時候這些發動者,可能還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對美國社會來說,智識與其他技術比較像是達成目的「工具」,不應該特別優待之;此外他們(美國社會)也無法理解,智識者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他們對於智識者一味追求心智的興味很令人惱怒,也認為此舉對社會毫無貢獻。


第三,宗教、民主、商業社會及教育,共同構成了美國社會。脫離天主教的新教在美國蓬勃發展,而感性的信仰方式(信徒直接閱讀聖經並自我體會)使得舊教繁雜的儀式、神職人員的權威被揚棄;民主則是深化了所有人等權,每個人的社會經驗足以擔當公民的身份;商業社會神化了白手起家並催化勵志型信仰、促進實用主義;教育則是在培育方針由培育學子上大學,轉為培育現代公民。這四個面向,個別加深了智識無用論。好比神職人員的權威被揚棄,也使得自歐洲傳承智識無法藉由神職人員在美國深根;深化了眾人等權,而過度反對智識者介入政治;商業的實用主義,讓基礎科學的探索被排擠;以開發學子自我發展為導向的教育,因為缺乏引導與革新教師素質,使得教育成果低落。


第四,最後一章談到智識者在當代該如何自處。在作者著書的年代,因為美國社會開始重視專家的意見,因此導入了各式各樣專家的專家在各領域之中。別於早期智識者與社會的對抗,許多智識者陷入了入世或出世「困境」。選擇入世(成為專家)則落得「權力使人腐化」的罵名,選擇出世(繼續擔任時代的批判者)則又回到美國社會所批判的「無用」知識分子。作者在書中提醒,智識與權力結合未必是好或是壞,有時接近權力核心,反而能帶來新的洞見,也能夠以權力實現相信的理想,不過由於美國的知識份子已經遠離權力許久(作者書寫時的時代),因此突然握有權力可能會迷失自己,這點也是需要審慎考量。當然在一個時代之下的知識分子有許多樣態(而且專家也不等於知識分子),有些人會選擇刻意疏離社會過著簡樸的生活,也有些人是選擇入世--但僅僅是進入學校謀得教職。


這本書看的超級久(從川普上任一路看到任期截止下台都還沒看完),雖然本書重點是放在討論為何美國社會對於智識不像歐洲、東方社會般重視,但就我看來,作者為了說明所引的宗教、民主、商業社會、教育之歷史沿革,對於美國歷史不是那麼熟悉的讀者,也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文獻回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