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日

《清點每一個人》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本書在談人口普查的歷史以及其意義。人口數,除了字面上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的人口數量外,更深層的意義是國家依此執行相關的政策,例如稅務、選制等等。而得知人口數量只是第一步,性別、年齡、族裔等敏感資訊,都是執政者想知道的訊息,用什麼方式取得,有無侵犯隱私,延伸面向相當廣泛。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猶太人在民族的歷史脈絡中非常排斥人口普查,認為清查人口會有天譴(民數記)。不過在建國之初,為了鞏固政權正當性,還是實施了人口普查,而且不准巴勒斯坦(東耶路撒冷地區)清查人口,以維持猶太人較多的態勢。


第二,歷史上比較完整的人口普查要到1801年後。早期清查多授權地方官員執行,但基於人性,地方官員常會低報人口,用較多的實際人口課稅,在以較少的低報人口上繳,產生的溢收就成了貪汙的來源;美國建國後一樣賦予地方執行人口普查,但將人口數跟選制比例代表結合,在制度設計上反而成為制衡的方式。


第三,納粹德國在佔領西歐各國後,被征服國所留下來的人口普查資料,反倒成為納粹找出猶太人的幫兇。雖然獨裁者會消亡,但無情的行政檔案與紀錄,反而成為邪惡者的利器。在制度下,這些執行人口普查,或是保管資料的人(書中稱「書面人」,非好虐、不殘暴,僅是依令行事,但以結果上卻成為幫兇。或許這即是漢娜鄂蘭所稱的「惡的平庸皮相」。


第四,在廣泛的人口普查中,也是會有漏網之魚。有時是不小心遺漏,有些是故意遺漏。在美國,人口與選制牽連,每次人口調查都容易成為政治事件。傳統政治傾向來看,有色人種比較支持民主黨,也最容易成為漏網之魚。


第五,在中國,人口普查已經昇華到另一個層次,讓人民變成透明。在中國政權控制下,人民的各項資料無所遁形,也沒有任何隱私,甚至可以被抹除。


書中也提到定義的問題,例如納粹如何定義誰是猶太人?二分之一血統?還是四分之一血統?或美國建國之初甚至曾思考過,要如何定義誰是「完整的人」,亦曾有黑人只能算是3/5人的概念。當然這些從現在的角度看來都不合時宜,但以前都曾發生過。


但我覺得這本書最發人沈思的部分,或許是人口普查與隱私權的關係。早期統計工作未建立工作倫理規範,紮實的資料一旦落入邪惡的執政者手中,反而變成清算的工具,或許這是為何建立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法規的意義。誰可以查閱資料,可以查閱到多少資料,資料何時可以落日,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很難想像納粹拿到被殖民國的資料後,可以馬上追殺猶太人,相當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最後以被廢除的澳洲憲法第127節:「In reckoning the numbers of the people of the Commonwealth, or of a State or other part of the Commonwealth, aboriginal natives shall not be counted.」來作結:或許計算人口本身是中性的、或是科學的、但依其為本的政策、甚至賦權,影響或許比你我所想的都還巨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