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彙來談這本書,那一定就是「縉紳化」。縉紳化又稱中產階級化,是指居住在一個區域內之居民社經結構改變為中產階級的現象;這樣的改變不是原有居民薪資所得提升,而是原有居民的移出,社經地位好的新住民移入。作者認為,造成縉紳化的原因是土地重劃或房地價上漲,而這樣的現象也降低了當地的文化多樣性。書中以美國的四個城市為例,分別解釋了縉紳化如何發生,並且如何摧毀一座座多元的城市。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作者引援美國四座都市來說明,認為造成縉紳化現象的主要兇手是政府。大方向是美國政府的貸款制度及對土地使用分區政策,在城市中助長了種族分離;而減稅後造成的社會福利下降,要求地方財率自主,使得城市的施政者僅能千方百計吸引富人進入,加速了縉紳化。而這四座城市都有一些原因更加速了縉紳化的進程,如紐奧良是因卡翠納颶風重創後,政府藉著更新都市而加速了縉紳化;底特律是大規模人口遷移而造成城市真空,使得市區有了縉紳化的空隙;舊金山是科技業吸引了大批的富人及菁英階級,他們的大量移入催化了縉紳化;最後是紐約,這座城市曾因為財政破產,而玩起了土地改革的遊戲。


第二,縉紳化有四個階段,可以查驗該都市的縉紳化程度。第一級,第一批人進駐貧窮社區,他們通常是文青、同志族群,藉口耳相傳而在當地形成社群;第二級,社區開始對外吸引其他人來此地購置房地產;第三級,新移入的市民人數越來越多,甚至能取得區域發展的決策權;第四級,社區完全縉紳化,全面成為高級住宅,原來的藝術家、原有住民幾乎或全部退出,在地原有文化近乎消滅。


第三,各階段遷入的居民也會互相壓迫。例如第一批的同性戀者壓迫原有住民,後來的文青壓迫第一批的新移民,之後更有錢的雅痞又進來壓迫文青,這表示新來的居民除了成為壓迫者外,最後也有可能成為被壓迫者。文中有提到像是大家站在樓梯上,但樓梯一直往下走,退到最後一階就被該地區拋棄。


第四,縉紳化隨著資本移動,而資本向有潛力的地方移動。例如以前炒作的是郊區,現在則重回市區,尤其是黑人居多或環境髒亂的市區。話說書中也提到「郊區夢」,美國的郊區夢始於當時的住宅政策,原來上位者是希望讓人民離開市區,減緩市區人口壅塞,而當時設計郊區居住的補貼制度,交通也是私人運具為導向。另外是上位者的態度,其實部分上位者對原有住民並不是抱持趕盡殺絕的想法,而是覺得城市應該要適度的縉紳化,才會「進步」。


第五,作者認為藉由民主機制,讓在地原有住民理解、聯合及參與社區活動,才能減緩該地區的縉紳化。


最近剛好讀到一些交通方面的書籍,好像也很適合拿出來交互參照。例如在交通政策中,大眾運輸工具本來是要服務弱勢,不過伴隨著TOD或交通改良政策,卻會使得地價變高,實則將無法負荷的人民逐漸向郊區外推,反而用不到這些設施,那麼這樣做到底是利還是弊?這問題其實已經發生在台北捷運站附近的土地了。另一方面,土地徵收的行為,本來是要促進公共利益,但關於居住的權利與人權方面的議題,到底在不在公共利益的保障之中?若不在,這兩者之間要如何換算?這也很值得思考。最後是,雖然台灣的狀況不若美國那麼極端,但近年地方政府一直標榜自己是「宜居城市」,宣傳城市人口逐年上升,而這種的人口增加會不會是以縉紳化的方式進行?這些大量的新移入居民,會不會有摧毀在地文化之可能?這好像也很可能發生。


總之,當原有住民不堪負荷而離開,在地文化不復存,形同謀殺了該座城市。看起來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之下,縉紳化是甚難避免的現象,一般公民能使上力的部分也很有限,看起來似乎不是很樂觀。唯一能做的就是壯大社區意識,建立共同經驗,才有可能稍稍力挽狂瀾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