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從地理看經濟的44堂公開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本書實質上是本教讀者認識世界經濟學的書,不過很有趣的是作者是以地理學的角度出發,分別就區位、資源、貿易、人口及文化五個面向,並以44個子題試圖向讀者解釋背後的原因。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六項。


第一,作者一開始以自然、範圍、資源及距離四個地理要項,來解釋地理是怎麼影響經濟。自然是指人生活在什麼環境,就會以當地的自然發展出文化與社會型態;範圍則是尺度,例如國家尺度與全球尺度可能會有不同的經濟動態;資源比較容易理解,指的是地球各國、各區域的資源分布不均;距離除了一般理性的物理距離外,人們還會權衡時間距離、經濟距離與感覺距離,做出不同的決策(例如A地到B地,會選擇什麼運輸工具,端看使用者對於時間與經濟的價值比重)。


第二,區位面向是指「地利」,也就是各地的優勢。這優勢可能是資源分布,也可能是政治條件,但終歸都是地理的一環。比較有趣的是,作者認為先進國家的出口特徵,第一大多是機械類,第二大則是汽車--而美、德、日、英、韓皆是這樣這樣的形態。但個人是覺得有點太簡化,因為前30大的貿易國來看,也只有12個國家是這樣,我認為只能說多數是如此,但不是必要條件(例如台灣是第19,第一是電子機械,第二則是鍋爐)。


第三,資源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熟悉的面向,這本書不僅提到傳統的鐵煤水木等資源,作者也有提到兩個我認為比較特殊的觀點,其一是日本可以生飲自來水,亦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優勢,其二是也有一些國家是窮的只剩下資源,例如非洲國家波札那盛產鑽石,但因為內需市場小,加上國家資產多是外資,因此就算該國經濟數字很好看,但國內經濟其實非常脆弱也不穩定。


第四,貿易則是看經濟活動的另一個面向。書中介紹了美國木材供需實例,相當有趣。美國國內產木,但美國因為國土太大,從美國國內產林地(西岸)到消費端(東岸),成本反而比國外進口高。因此在經濟策略上,美國會以貿易的方式,向國外(加拿大)進口木材符合所需。而原來生產的木材(西岸),則是向太平洋端的國家輸出。另外也有提到澳洲為何不像其他國家,利用國內資源發展大規模工業,而是貿易的型態向國際輸出資源,其根本原因在於澳洲內需市場小,還有資源生產地與城市距離非常遙遠,因此澳洲也和美國木材產業很相似,直接出口會比國內使用還來得划算。


第五,人口面向談到的不完全是人的「數量」,更多是談到人的「素質」。本書認為要增加人口,除了糧食之外,還要有相應的工作機會,這兩者只要有一個缺少,人就會開始遷徙。另外,作者也在這裡稍微評點了中國廢除一胎化政策,他認為就算中國現在廢除一胎化政策,以往的人口紅利短期也回不來。


第六,文化則是比較抽象的面向,這章感覺和經濟比較沒有直接的關係,比較像是用地理、經濟學的工具去解釋當地的文化。例如作者認為新加坡強盛的原因是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交往都很得宜(和周圍國家感情都很好),又例如英國料理很難吃是因為英國的統治階級習慣從簡的飲食傳統,或例如印度其實是牛肉的出口大國--因為印度國內還是有很多非印度教徒的國民會吃牛。


在傳統人文地理學中,本來就會教導「經濟地理學」,這本書頗有經濟地理學的感覺,也算是提供了一座將地理學和經濟學連結的橋樑。不過要說缺點的話,這本書感覺是課程講義的集結,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先整理出想出書的實例,然後設定五個面向後,便把這些實例放到較相關的面向出書,因此實例與實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橫向連結。不過這樣的好處是閱讀時可以隨時中斷,讀起來不太會有壓力,也很適合當冷知識吸收就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