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

《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人並非剝離於環境的物種,事實上環境的健康與人類社群的健康休戚與共。這本書的作者以其自身對於鳥類的了解,揉合其免疫學及微生物學的專長,以不同的觀點,帶讀者重新認識過往的生物及醫療歷史事件,並在最後提醒我們要更重視環境並培養自身的環境敏感度,讓環境維持和諧。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大部分的鳥類生物體較小,對於環境變化感知較哺乳類(或人類)敏感,因此過往常有將鳥類當「哨兵」的前例,例如以前拿金絲雀到礦坑來示警有無危險;反向來說,如果今天在環境周圍發現大量的鳥屍,我們更應該警覺周遭的環境可能已經發生變化。本書同時也提到另外一種鳥類作為「哨兵」的案例,科學家將雞放在待了解的環境,藉由雞的血清抗體,來理解當地病毒的演化,作為生物醫學上的防治。


第二,不同物種的疾病互相傳染:在鳥類的流感可能造成哺乳類的大流行,反之亦然。我們現在常聽到的流行性感冒,對於鳥類來說可能只是一種不會引起症狀病症(可能連感冒都稱不上),但藉由在鳥類社群的快速演化(抗原漂變),有可能會演化成足以在人類社群引起大感染。我們不可能從鳥類社群完全消滅,所以環境的隔離(野鳥和家禽的完全區隔)就相當重要。


第三,人類活動影響鳥類,不只是顯而易見的物理傷害(例如石油漏油使得海鳥染黑),也有隱微不易發現的生物傷害。書中舉了許多案例,例如印度人民大量使用雙氯苯胺苯乙酸,治療牛隻,而這使得作為腐食者的禿鷹痛風,數量大減;人類過往使用鉛彈射擊松雞,但大多數沒有擊中的彈藥遺留在環境中,遭鳥類誤食(以為是石頭)而重金屬中毒;又或者是需要鱟蛋作為長程遷徙能量的紅腹濱鷸,因為人類過度捕撈螺,使得鱟取得食物不易,連帶使依存的紅腹濱鷸無法獲得足夠能量進行飛行。書中更有一章談到夏威夷的鳥類大滅絕,其原因是人類不小心引入的蚊蚋,讓當地病菌藉由蚊蚋襲擊鳥類社群,使其大量死亡。這些都說明,人類活動可能在無意間使得鳥類社群受到嚴重傷害。


第四,作者非常支持公民科學活動。他主張人類的賞鳥活動與紀錄,其實是發現鳥類變化的基礎資料。他也鼓勵每個在地球的公民,對於環境要更有意識。


今年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這本書重新出現在推薦閱讀的書目之中,也算是緣份。書中作者會帶到一些免疫學、微生物學等生物學原理,有些生物學基礎讀會比較適合,當然如果真的看不懂,直接跳過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另外,我自己是覺得翻譯上,好像不是非常得通順,但整體來說還是有一些收穫,例如我們都知道維持生態食物網的重要性,但很少有書從微生物學的觀點,來闡明微生物怎麼改變食物網,這本書是少數之一。


最後這本書幾乎每個章節結束前,作者都會語重心長的希望讀者要多注意及多愛護環境,很有老師在課堂呼籲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