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1日

《茶金歲月》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茶金歲月》是由廖運潘先生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濃縮而來。這本書是從作者(廖運潘先生)的視角出發,觀察北埔姜家,也紀錄了當時的經濟情勢,是一本讀者能以小人物的視角一窺大時代的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書中分12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至4章)是作者的生平與如何進入北埔姜家,第二部分(5至9章)是作者進入姜家並釐清姜家現況後,試圖做出的努力,第三部分(10至12章)是家族破產後的家族流轉以及後來重新買回洋樓的機緣。


第二,在第一部分可以看描繪出作者的圖像:發跡於桃園觀音的鄉下孩子,因為天資聰穎與勤奮,從台大經濟系畢業後進入台銀工作,因為機緣的關係認識姜阿新女兒麗芝。之後放棄台銀工作,進入姜家幫忙。


第三,1953年開始,作者進入姜家協助管理家族事業。姜家為地方的大家族,雖然涉及的產業很多(如糖、林等產業),但最根本的產業還是茶。以大環境來看,姜家的茶事業能發達,在日治時期是建立於日本國內市場的保護,在國民政府初期是建立在二戰後需求增加。由於二戰後,因為主產地(南洋)產能尚未恢復,於是在1940年代無論品質好壞,皆能賣得好價錢,在這樣的背景下,迎來台灣的「茶金時代」。然而當時政府並未對產業有效管制,使得此一時期建廠數大增,導致在植茶面積未增的狀態下,使茶廠從100家暴增至300家,形成強大的惡性競爭。在1950年代南洋產能逐漸恢復後,無論品質與價格,台灣茶葉皆難以競爭,更使得茶產業雪上加霜。以家族角度來看,姜阿新的經營方式是以借貸的方式獲得資金。因為當時新台幣一路走貶,借錢後的利息並不會造成壓力。然而後來因新台幣貶值不如預期(趕不上利息速度),反倒使得姜家進入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另外涉及多項事業(多角化經營),但沒有專業人才也是隱憂。例如姜家的林業,因為沒有林業管理人才,導致林地的產能不如預期,且常有盜伐的事情出現,使得利潤不如預期。


第四,作者開始接手家族事業後,體認到台灣茶葉未來黯淡,終將無利可圖。在處分部分不動產(買賣土地)後,試圖開展新事業(例如運用烘乾機乾燥蔬菜),試圖償還部分債務。雖然初期因為創意,使得新產品能獲得小利,但因為無門檻,當其他人投入市場後,幾年後獲利便不如預期。1965年,姜阿新放棄所有資產,以用來清償所有債務,此後家族便離開北埔,各奔前程。本書的最後一章談到作者後來在台北流轉的事情,記錄到姜阿新於1982年為止。另外,根據作者女兒惠慶的後記,家族於2012年標回姜阿新洋樓,經歷修復,近50年後終於得以對外開放,成為家族歷史的展示場。


日前公視以北埔姜家的故事,改編「茶金」一劇。而這本《茶金歲月》正是該劇的原型。一般來說,大人物的歷史比較容易被記載,地方人物所衍生的地方史,是相對少見的。或許,姜阿新家族的故事,因為有作者廖運潘先生的詳細記載,以及洋樓戲劇般的失而復得,才使得這樣的歷史更加動人與獨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