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由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看得見的台灣史》,是館方從其館藏挑選出30張地圖,從繪圖者的視角,去看待台灣五百年來的對於這塊土地(空間)的想像。和一般的地圖或地圖史不太一樣,被選錄的「地圖」,在科學上不一定是非常準確的,在歷史上也不一定是非常權威的。但這些地圖組合起來,卻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不同的製圖者眼裡的台灣有著多元的樣貌。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30幅地圖中共同的交集是一定與「台灣」有關。這些製圖者,早期可能是傳教士、統治者這些有能力或有權利製圖的人,不過隨著時代推進,後期則開始出現一般人繪製的地圖。


第二、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在解釋每張地圖的歷史意涵後,會順帶解釋地圖上的細節,這些細節可能是簡單的文字註記,也可能是傳統製圖學的技術。


第三,早期中國繪製的山水畫式地圖與西方以測量技術繪製地圖背後的概念全然不同。前者比較像是沿著海岸閱覽這塊土地(移動的視角),而後者則好似一位完全不移動的觀看者靜止的觀看(靜止的視角)。


第四,如果我們說製圖者致力描繪真實,那一定也有些製圖者描繪幻想。例如George Psalmanazar這位偽裝成台灣人的外國人,或二戰的日本擊滅「米英」的宣傳海報皆是一例。甚至我們也可以說70年前的反共抗俄地圖,也是一種製圖者的幻想。


近年因為疫情,書展停辦了兩年。雖然先前有些風雨,但今年總算恢復舉辦。比起往年買一堆書,今年只是在單純逛逛,並沒有預設要買什麼。不過一圈走下來,內心一直覺得倘若要買書,那就是這本──身為地圖控,除了介紹台灣歷史、地圖歷史、製圖學外,還重新繪製了兩張舊地圖送給大家,根本就沒有不買的道理吧,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