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

《表裏日本》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書深入淺出的介紹日本文化,儘管在PTT的book板有板友指出本書之錯誤(或可能之錯誤),但看起來還是能作為理解日本文化的入門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首先,日本的原始信仰為神道。在神道信仰中,各神會降臨在潔淨之地。換句話說,只要是潔淨之地,神就有可能會降臨。因此日本拜山岳、拜河川,並非因為讚嘆自然之偉大而美好而產生,而是因為神會在該處降臨。相較於潔淨,汙穢則是神道所避免。生之於潔淨,死之於汙穢。而天皇之死,則是非常大的污穢,大到必須遷移國都,而這也說明為何日本早期一直在換國都(甚至有一任天皇換了四次)。後期因引入了佛教、陰陽道等儀式(或書中所稱的「現代科技」),得以化解汙穢(或阻擋),都城才在京都穩定下來。


第二,早期日本視中國為先進大國,自中國承襲許多文化,如律令制度、佛教。但這些文化或制度到日本都逐漸在地化,最後形成日本的特色。以律令制度來談,中國的律令制度是以科舉制度拔擢人才,但日本則是倚靠與天皇的血緣遠近,以血緣穩固社會。然而這些貴族並不能及時解決百姓問題,而後日本產生了一個非正式的義勇組織,即「武士」,最後形成武士道文化。


第三,在律令制度完全崩潰後,日本社會依循的原則就是道理,也就是「人該有的樣子」,武士成為了人民與天皇貴族的中間層,是極富人治色彩的時期。所謂幕府,可以說是收攏各地武士的「頭」。無論是平清盛、源賴朝,都是因為武士階級的支持崛起,叛離而覆滅。武士制度要到明治天皇時期,才逐漸消失(消失的時候還有一次反抗,也就是西南戰爭)。岔個題,在法律無法落實的狀態下,整個社會是否會趨向人治,而成為一個只講道理,把法理放在道理後面的社會?這問題很有趣。


第四,回頭談佛教。佛教在奈良時代就已經傳入,但當時比較是貴族活動(作者用公家機關),多當作是學問在研究。遷都平安京(京都)後,佛教逐漸融合日本神道而在地化,之後更進入了常民生活。


第五,政局混亂(或作者所稱道德淪喪)的室町時代,原來是日本文化的奠定期,茶道、花道等各式文化活動都在這時期逐漸成熟。作者也在這裡解釋了金閣寺、銀閣寺的時代背景(但現在記不太清楚,之後有去再回頭看XD)。


闔上書後大概吸收到這些,之後需要或許還會再翻個第二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