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

《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作者運用他的地理(多是地形與水文)及氣候(本書最常使用的是海平面升降)專業,重新解釋日本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書雖分十八章,但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在第十三章前(除第四章)主要繞著幕府、戰國及江戶歷史,尤其以東京(江戶)的歷史事件為重;其餘則漫談幾個主題,諸如遷都、綠地及都市之生成。本書最過癮的地方,是他以數據去反對史學者的立論,讓歷史有了新的解釋。不過有些論點在舉證上不是那麼關鍵,而且前半部的論述多半是接續上一章的結論繼續發展,看到後來反而會有點擔心,一直浮現「要是這個論點是錯的,那後面這幾章的結論不就變成垃圾」的想法。個人特別喜歡第十四章後的獨立章節,看完有一些啟發。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日本的遷都與森林有關,史上的兩次遷都(奈良至京都、京都至東京)都是因為當地的林木耗盡才離開。作者更進一步推斷奈良前的邪馬台國首都,應該是在森林更為稀少的伊都國(福岡博多)。


第二,城市的起源多與河流有關,而能否進一步發展,則須從安全、糧食、飲用水等方面的供應狀態而定。然而福岡卻違反了此一原則,其原因為福岡是日本列島的門戶,歐亞大陸、海洋島國都在此地匯流。作者以垃圾漂流圖與B型肝炎亞種比例數據來佐證。


第三,大阪之所以缺乏綠地,是因為這是一座庶民之城。許多古老城市中仍有綠地,多起源於當時有權者之規劃(或是該地根本是他們的莊園)。當城市不存在權力者,就不會有大型的綠地產生。


第四,奈良之衰退,除了林木耗盡外(第一點),還有一項原因為軸線的改變。早期因海平面高,奈良盆地為少數的平原,得以發展;而在海平面下降後,軸線改為通過京都。但也因軸線改變,整座奈良成為一顆時空膠囊,留下了千年以來的文化遺產。(註:突然想到日本最近的中央新幹線(磁浮列車)之爭,名古屋至大阪段在未定線的狀態下,京都與奈良正搶奪唯一的設站機會,目前看起來是位於直線的奈良略勝一籌,不知道未來設站奈良後,會不會形成「軸線翻轉」?感覺是非常有趣的課題阿。)


第五,蒙古之所有東征日本失敗,除了渡海不順外,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日本島內的陸路並不發達。這對以車、馬快速移動的蒙古軍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註:有一種德軍入侵俄國的感覺 XDD)


我很喜歡跨領域結合的書。本書結合日本史與地理專業,有一些概念讀起來會比較自在。好在先看了表裏日本,惡補一些日本史,不然應該會花更多時間在wiki上查日本史上的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