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

《亡國感的逆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在這個時空(2020總統大選後)看這本書,似乎有點過時。回想在2018年年底地方大選及公民投票案後,「亡國感」一詞變成社群媒體間常用的詞彙,而這本書出版於2019年年末,正值亡國感最高潮的時點。本書以「亡國感」為題,由許多作者依專長各自撰文,集結成書,文章與文章間觀點也不同,試圖讓讀者理解亡國感的本質,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首篇是與書名同名的文章,剖析了亡國感是什麼。文中分析兩個蠻重要的概念,其一是法律與潛規則的差異,另一個是亡國感到底亡的是什麼國。作者解析潛規則是不經民主程序、因此無法修正、也無法討價還價,但卻有無形影響力的產物;而亡國感,在台灣各類政治意識形態來說,不是亡未建立的台灣國,也不是亡中華民國台灣,而是對於民主即將消逝的那份焦慮,若要精準的用詞,或許可以稱為「亡民主感」(由於民主已經逐漸深化台灣,於是無論是哪類的政治意識形態,都不能夠接受民主消逝)。此外,這種亡國感和那種傳統國之將亡,要動員全民赴死的亡國感完全不同,現今的亡國感比較是對未來的擔憂,而眾人也容易因此對外來要破壞民主的政權或團體有更深的警惕。


第二,其他各篇比較雜,但大抵都有分析亡國感的成因,有些作者認為是外在原因而來,而這個原因與中國很有關係,例如吳介民從地緣政治來談,王盈勛從道德來談,同時也有幾篇是從內在因素來談,例如顧玉玲是從台灣勞權及弱勢族群的面向來切入,認為時下年輕人感受到的亡國感與政府內政沒有打理好有關。


第三,宋承恩在<望向新局終有新生>提到,中國的總體目標可以分成國際、兩岸、台灣內部三個面向。在國際上中國試圖宣示台灣並非主權獨立國家(例如921賑災要經過中國同意、進入聯合國要中國核發的台胞證);在兩岸上中國透過威嚇與利誘,收攏藝人與商界;在台灣國內,則利用民主體制的弱點,企圖達到以內部改變結果,終而變更顛覆民主體制。經過幾次選舉之後,中國本身也逐漸知道過度的壓迫會引來台灣人民的反感(如北風與太陽),因此比起顯而易見的打壓,在未來,那些隱微且細緻的手法才是我們更要更注意的。我們要避免蠶食性的主權流失,以免讓中國達到「未統先治」。


第四,面對亡國感,也有作者提到要建造更好的福利國家,讓台灣人民對台灣能更加認同。林宗弘認為全民健保制度的成功,讓台灣人對於自己是台灣公民感到驕傲,有助於鞏固群體的意識,未來倘若能落實更多社會正義,也應當更能凝聚人心,進一步守護國家主權。


這本書某些層面記錄了2019年的台灣社會現象,從2020年往回看竟然會覺得是很久遠的事情(2020的關鍵詞應該是「亡命感」)。雖然2020年年初通過了考驗,亡國感的集體焦慮逐漸消退,但這不代表我們就能完全喪失戒心。未來我們可能會遇到更為細緻的惡意,我們應該要小心,並時時提高警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