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外邦圖》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外邦圖,指的是日本於明治時期至二戰結束間,對日本本土外繪製的地圖,範圍除了包含二戰時侵略的區域之外,也包含二戰時視為本土的區域(如朝鮮半島、台灣、樺太)。製作外邦圖的原因,是為了戰爭所需,在日本決定成為「帝國」擠身於歐美列強之列後,製作地圖已經是不得不的選項。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整體而言,日本的外邦圖以亞洲東部、大洋洲為主。不過比較早期的外邦圖仍是以朝鮮、中國為主要區域。早期地圖精度差,除了技術問題之外,還有政治因素。繪製地圖是高度機密的作業,許多國家並不允許他國在本國繪製地圖。例如朝鮮當時對於日本測量當地地圖,就十分戒備。就算想要暗中以高精度的方式測量,但測量儀器太過笨重、顯眼,也很容易被發現,造成後續的政治危機。


第二、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後,外邦圖除了自行繪製之外,也可能因為佔領或俘虜,直接獲得當地成果較佳的地圖。例如日本從戰死的俄羅斯軍官得到鴨綠江至摩天嶺一帶的詳細地圖,對於戰事有很大的進展。也由於曾經從敵國士兵得到地圖,因此軍方在前線對於地圖實施較嚴格的管制(例如不得帶出營外,或是被俘虜時要銷毀地圖。另一方面,隨著戰事往前推進,也會有一隻測量隊,在戰線後面快速測量,藉此製作較為精確的地圖。


第三,為掌握土地大小,日本政府在殖民地(如朝鮮、台灣等地),實行較為仔細的地籍圖及地形圖測量。一連串的土地調查(確定所有權人與土地邊界),確立了近代該區域的地籍系統,也充實了當時日本政府的財政。


第四,一戰後,航照技術興起,軍方主要用航照來繪製樺太及滿洲區域,也繪製山東一帶的外邦圖。


第五,二戰結束後,握有地圖的士兵著手銷毀手邊的地圖,因此許多的外邦圖消失於世。現今的外邦圖,有一部分是參謀本部因擔心盟軍接管日本,故私下將地圖運往各地方的大學,也因此現在才有這些外邦圖可做為文史方面的研究。


因戰爭與殖民所需的外邦圖,記錄了過去的景觀,有著無可抹滅的價值。雖然有些地圖因為牽扯到各國的歷史情感,部分的地圖現階段不太適合開放(例如部分中國區域的外邦圖是因為南京事件所取得的)。不過作者還是希望能加速數位化,並特別提到台灣中研院建置的台灣新舊地圖對比系統,期盼未來能以類似的形式對世人公開。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