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反造城市》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從書名看起來,這本書帶有青春期叛逆的感覺,和常見的都市規劃教科書著重於由上而下、專業領導的模式相當不同,這本書試圖以幾個台灣案例,探索城市發展的不同可能。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多數的案例都是從社會的弱勢者出發。無論是城市原住民(溪州部落)、政策下遭隔離的漢生病患(樂生療養院)、菲籍外籍移工的周日群聚(聖多福教堂)皆然。在面對國家政策或當地社群,原有的弱勢者多是被犧牲或淘汰的一群。每個案例因其獨特性,對抗策略多有不同,但大方向皆是向內凝結社群,集結後一致對外。


第二,士林夜市側寫攤販、執法者(警察)及施政者(國家觀光發展政策)的那段非常有趣。攤販與執法者存在默契,只要攤販不逾越紅線,執法者也不會為難。攤販之間存有站哨者,發現執法者到來,就會快速通知其他攤商,這像極野生動物的狐獴社群。


第三,溫羅汀與公館一帶的社群則是運用台北好好看的政策,串聯學生與當地社群,讓只存在18個月空地能確實公共化。但也可能是與當地住民的契合度比較高,溫羅汀的發展算是比較成功,雖然目前似乎有點布爾喬亞化。


第四,許多社群是由較為年長的弱勢者集結,在舊成員凋零後,反對的聲音日漸停歇(例如瑠公圳的非列管眷村、樂生療養院的長居患者)。對這些案例來說,時間或許才是最大的敵人。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城市應該以「人」為本、以「住民」為本。藉由不同案例,思索城市在上位政策對其不利的狀態下,住民該如何應對。或許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在上位政策形成之前,是否要有其他機制納入居民的考量?


本書為增訂版,初版的出版時間為2013年,內容追蹤了現在這些案例後續的發展,有些案例因為集結者已散,捲入時代成為過往雲煙,有些仍在奮戰;有些學生社群持續有新血再注入,蓬勃發展,也有一些社群因為議題已老,人去樓空。但無論最後的發展如何,每個案例都是未來社群面對改變(或威脅)時參考的實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