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看穿假象、理智發聲,從問對問題開始》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本書標題乍看是教你怎麼問對的問題,但本質上是在教讀者建立思考模式。而這套思考方式,作者稱為「批判思考」,多加練習之後,能帶你辨認那些資訊是可用,那些是有問題的,以及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這些別人的話語。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對話要建立在雙方獲得正確資訊,並且互相理解的狀態之下。問對問題是溝通的第一步,然而如何問對的問題,卻要仰賴每個人的思考模式。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如同掏金一般,精準的去取得必要且正確的資訊(兒而非海綿全盤接收)。人人都應該建立起批判思考的模式,隨時讓自己能夠自主、好奇、謙遜、及隨時接收好的推理揚棄原有的成見。


第二,面對資訊,第一步是判斷議題與結論,其次是尋找支持結論的理由。一般來說,是以足夠的理由推導出結論,讓人們相信之。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要先持有結論,而反過頭來找理由(這種模式又稱「管理式推理」)。這樣的弱義批判思考,不是好的思考模式。


第三,注意字詞定義不清的措辭。字詞定義不清,指涉的事項也會隨人不同,也可能造成雖然我們都同意,但其實同意的內容根本迥然不同。在思考時,我們可以試著全面的思考,先放下你認為可能的論點,想想看反面(或對方)的思考下,這段資訊能不能也成立,倘若可以,就代表這段話還有釐清細項的空間。


第四,留意價值觀與描述性假設。有時人們會偏好某些結論,是因為該價值觀的權重比較高;有些理由會成立,通常是通過某些描述性假設才會發生。接著是尋找推理謬誤。本書提及的謬誤很多種,但與其了解所有謬誤,最好的方式是用發問法(透過問對的問題)來發現資訊奇怪之處。


第五,判斷支持理由的證據。個人經驗、案例、專家或權威、統計資料,都可能是佐證理由的證明,但每項證據的信度不一,對於資料來源要更審慎的評估。另外,有些數據資料可能在信度能通過考驗,但我們仍要注意數據與數據之間,雖然有時呈現相關,但不見得能代表因果。


本書最終結論,應該是希望讀者培養多元觀點的思考方式,對於他人信念能以開闊心胸了解,並嚴格的去驗證各種信念。整個看完,我認為這本書很適合大學生或是正在建立思考模式的人們參考,作者深入淺出的介紹思考的每個環節,每章結束前也有類似課後練習的題目,供讀者小試身手。非常推薦給各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