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

《滿洲國》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本書以文化人類學的方式,來談論「滿洲」這塊地是如何發展,剖析這裡的憲制演化。很特別的是,作者雖然是中國人,但整本書卻放棄了中國的概念,而是採取一個比較大的區域(內亞、東北亞、東亞及東南亞)來分析詮釋,因此在解釋歷史事實的成因有非常獨到的觀點。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作者將東亞洲區分為內亞、東北亞、東亞及東南亞。而作者定義的滿洲(不是滿洲國)範圍比較大,向南包含朝鮮半島、山東半島與燕晉故地。而這廣大的區域和日本同屬東北亞。作者認為驅動東亞洲發展的動力在於技術,由於技術是由西向東傳,因此誰能直接吸收到內亞的技術及資源,誰就有能力征服誰。於是東北亞與東亞的興衰,本質上就是誰掌握了內亞。例如唐與高句麗,是位於東亞的唐掌握了內亞運輸線,而金與宋,則是位於東北亞的金掌握了內亞通路。


第二,作者另外一個觀點是東北亞國家有二元體制,即朝廷與部落。以渤海國為例,國家內有渤海宮廷與黑水部落,前者是消費性質的,而後者才是國家秩序來源,這和日本的京都官僚與阪東武士的關係很相似。一般而言,中國史盲點會以為渤海宮廷文化毀滅之時,國家就整個覆滅,但實質上來看,渤海宮廷的覆滅,反而是將黑水部落解放,重新讓東北亞回復生命力。


第三,一個區域採行的體制,將會影響當地民族的發展。作者認為封建體制比中央集權體制還要好。當一個地區是以封建體制組成,由於領主間互相競爭,形成領主、技術者、武士互相需要的良性狀態,技術者因獲得領主的保護,可以專心往極致的方向發展(匠人文化),而領主在取得優秀技術與強壯的武士後,才能生存,或進一步成為一方之霸(作者稱為這是政治上的資本主義);而中央集權體制,則是君主統一調度,倚賴的是無生產能力的官僚,因無法驅動技術者精進,技術可能還會不進而退(作者稱這是政治上的社會主義)。


第四,承上,幾乎所有由東北亞發跡的民族,向南殖民東亞後,都會由封建體制轉為中央集權體制。作者認為除了短時間取得大量土地,非用中央集權體制難以管理之外,另一個原因是東亞太富庶,很容易取得「Easy Money」。雖然金以前曾實施過勃極烈制度(貴族共治),但兩三代之後就全部皆使用同一套的中央集權制度。作者認為倘能保留,則可能會形成類似大英帝國的體制,在本土是用原來的共治體制,在殖民地(如印度)則是用中央集權體制,或許金也不容易滅亡。


第五,滿洲(或蒙古)的「民族」定義,並非是以血緣而定,而是由有沒有在滿洲環境中成長而定。因此實際上,有可能出現明明是吳越人,但因為祖父被流放至東北(或被抓去當養子),承襲了技術,而子代被定義為滿洲人,或可能明明血緣和完顏家族(金國開創者)比較近,但因為祖父輩遷徙江南,於是子代被定義為漢人的特殊現象。古滿洲(清國之前)的「範圍」,也非現在我們現今認知的疆域概念(畫一個區域,區域內為實質管轄,區域外非管轄),事實上,在滿洲土地上,散落著受滿洲皇帝的統轄的部族,而這些受統轄的部族所在區域才是滿洲(有點類似清國之於台灣山地的原住民部落)。


這是第三次閱讀和「滿洲國」有關的書。不過和《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不同,這本書的敘事的時間、空間都比前兩本廣,且不限縮於二十世紀的滿洲國政權。雖然本書主要是在談論東北亞的滿洲,但我覺得最大的啟發是作者在相同史實的基礎上,提供另外一種的解釋方式,讓讀者得以另一種角度認識中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