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少年臺灣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解釋當代歷史是困難的,要深入淺出更是難上加難,很難得能在市場上看到這麼一本歷史普及的書籍。雖然這本書的取向是寫給少年,但不代表內容簡單;雖是以說故事的方式表達,但不代表作者過度刪減史實使事件過於簡化。閱讀之後,會除了容易讓我們理解這些「在台灣發生的事件」的前因、後果之外,也讓我們思考,如果沒有發生的話台灣會怎樣?甚至未來如果發生類似的情況,該如何避免?讀後心得有五,羅列如下。


第一,荷蘭的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統治台灣,是因為台灣不屬於大明國的範圍。當時的荷蘭與葡萄牙屬於貿易與宗教(前者屬新教,後者為舊教)的競爭關係,荷蘭攻不下澳門(葡萄牙據點),取不了澎湖(大明國),最後只好選擇台灣。當時的「台灣」稱大員,且統治範圍僅在台江內海附近。(葡荷在貿易及宗教的競合還可以連著日本的鎖國政策一起看,為何日本最後會只和荷蘭貿易,為何會打壓境內基督徒,和這兩個國家的特質有關)


第二,鄭氏王朝統治台灣,是基於先前的陸戰失敗(南京之役),為了取得新基地,國姓成功(或稱朱成功、鄭成功)轉向台灣,攻打在臺(今台南)地區統治的荷蘭VOC,戰事拖延九個月才攻下熱蘭遮城。由於耗時甚久,許多將士認為此舉並非反清復明需要的一環,許多人臨陣脫逃。攻下後,國姓成功片面違反與荷蘭VOC的和平條約,俘虜了兩百多人的荷蘭人,直至22年鄭氏王朝降清後才獲得解放。


第三,福建與廣東不等於福佬人及客家人。實際上來論,福建及廣東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多為福佬人,而福建及廣東淺山的汀州、惠州多為客家人。他們的分野並非省籍,而是地理環境。


第四,國語、內地、臺灣人這三個詞彙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涵義。例如在清治時期後期,台灣人指的是臺灣府人(今台中),而在日治時期,指的可能是日語、日本本州及台灣島民。


第五,日治時期當時的菁英分子也曾談過屬於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為何種型態?是台語文?日文?還是鄰國中華民國的白話文?不過他們想必沒料到,二戰後國府的打壓方言政策,讓他們僅能說中華民國國語文,別無選擇。


歷史不該背誦,每件事情的發生都緊扣著前一個事件。以前台灣是什麼樣貌?為什麼現在台灣會變成這個模樣?皆是我們面對事件後的選擇而來。


如果時間拉長個好幾個世紀,那麼以後的人該如何觀看我們現在身處的歷史呢?那時的教科書會怎麼教導少年認識這段時期的故事?或許這本書給了一個可能的解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