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

《博物館大勢觀察》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雖然之前在博物館工作,但一直沒有一個系統去念理解博物館學的脈絡。這本書的作者是張譽騰先生,在博物館界是頗富知名的人物,實務、學術經驗皆豐(去年才從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不過這本書是於2003年出版,時空背景和現在不太相同,只能說是紀錄作者在2003年那個時點的看法。另外,本書是以作者的多篇投稿集結成冊而成,雖然大致分成「台灣博物館觀察」及「管窺博物館大勢」,但因篇篇獨立,彼此並無連貫,導致類似的概念會一直重複出現,好處是會讓你知道那是作者在意的重點,壞處則是會覺得到底要說幾次阿......。總之,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現今博物館的發展,基本上是從自單一走向多元的過程。而博物館的目的也從教學,轉變為學習。


第二,而在這個時代,博物館也演化出新的理論。與環境,形成生態博物館學;與歷史,形成新歷史主義;與社會,形成新博物館學;館與觀眾,形成觀眾研究。


第三,作者歸納台灣的博物館現況有三個特色,分別是富有殖民性格(內容多移植西方)、地方博物館興起及博物館市場化(引與館無關的特展)。


第四,作者舉出兩個實例,解釋後現代博物館面臨的問題,這部分我很喜歡。第一個案例是原住民向博物館要求文物返還,並試圖從博物館奪回文物的解釋權;第二個案例則剛好相反,是博物館試圖提出一個不同面向的觀點,結果被保守團體抨擊,結果不得不撤下爭議文字,反使多元觀點退回單一視角。


如同第一段所述,由於本書是由許多投書集結而成,有一兩篇的觀點似乎有些牴觸,讓人不知道作者到底是踩在哪個立場。例如第一部分提到228紀念館不應只停留在悲傷,而是應該深化成為人權的關懷,但在第二部分作者參觀中國日俄監獄博物館時,卻又說中國這樣展示這段歷史令人觸動人心,想進一步探知真相。我們無法得知該博物館的呈現方式如何,但僅看書中敘述,前後兩篇的立場相異,讀起來有些黑人問號。


由於這本書是15年以上的舊書(為啥最近都在看這種書 XD),書中的部分內容已不合時宜(例如倡議的博物館法現已完成立法),我期待未來作者能彙整國立歷史博物館擔任館長的七年經驗,重新審視國內外情勢,並期盼在不久的將來書寫本書的續集,好好指引對於博物館學有興趣的後生晚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