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日

《偏見地圖(2):航向海平線》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看完第一集是否覺得篇幅太短、欲罷不能?這時候你應該繼續翻閱第二集。作者在這本書引進更多的「偏見」,除了是地理上的(走出歐美,進入亞洲視角),也有心靈層面的;「地圖」除了熟悉的世界地圖,也有跳脫地圖學的「新地圖」。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第一,《我奶奶眼中的世界1932》並非為了嘲笑老一輩的思想迂腐,在我看來,作者是解釋了老人家的思想過度單純--單純認為新聞不會騙人,人都是友善的。畢竟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出生的地方,一生的活動範圍不過十餘公里,朋友圈不過幾百人。儘管我們明白世界已經巨幅的改變,但這些老人家認為世界(他們眼裡的世界)從未崩塌,只是覺得現代社會好像比以前亂很多(當然這是電視告訴他們的)。


第二,本書再次提到歐盟,並用歐盟的例子提到作者的幾個想法。例如,真正的文明社會不會以共同敵人形塑認同,身分認同不該建立在「我們及他們」(不然敵人消失了怎麼辦?);真正的團結超越政治,真正的黃金時代是精神成熟而非經濟表現。又例如,每個世代總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認為自己的視角才是放諸四海皆準;我們天生目光短淺,但卻很少認真反省自己自以為支持的信念,於是我們常常找錯原因。


第三,作者在本書最後一篇提到了假消息與網路世代。假消息之所以那麼容易被散播,主因是我們認為那是真的。在社群網站,我們只要簡單按個讚或是分享,就好像能增進知識、提升社會,然而事實上是養出一個無知與自戀爆表的反烏托邦。想聲援某事件,你可以簡單換頭貼或連署,做個鍵盤衝組。但作者提醒我們,「表態」與「解決問題」間有非常大的落差,無論是佔領美國華爾街運動、歐洲的反樽節運動等等,這些運動都有驚人的動員和組織力,也有強力的批判力,可是卻沒有提出可行的方案,結果還就只是那樣;我們變得太執著名聲,進而迷惑我們的眼光,把值得奮戰的正義扭曲成廉價的灑狗血。


「所有簡化的解釋,只對本來就想接受的人有說服力。」作者一開始以俄國與美國書商向他接洽翻譯出版的案例,展示了「俄國書商沒有想像中的封閉,美國書商沒有想像中的自由」這個現象。但說到底,為何我們會先預設俄國會這樣,美國會那樣?完全就是偏見使然。那麼為何我們會有如此偏見?或許是看了幾則新聞,讀了幾篇文章,而後下了如此的結論。


相較於偏見地圖第一集,本書更值得一看。本書談論的事物,是世界各地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會遇到的現象,在我們看得哈哈笑之餘,也值得深思。或許,在面對所有偏見之前,第一步是要坦然地面對我們自己的無知,才有可能抹淡偏見,發現從未發現的新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