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台灣史新聞》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今天的新聞就是過去的歷史。」換一個說法,若回到當下某個時空中,我們會看到什麼新聞?這本《台灣史新聞》提供了一種想像。作者將空間定錨在台灣島,讓讀者漫遊在時間軸之上,引領我們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重新看待台灣歷史。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本書將發生於台灣的重要歷史事件,以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內容從台灣的誕生開始說起,大致以世紀區分六卷,各卷再以年份分篇。礙於歷史事件的多寡及重要性,早期大致以五年至十年為一篇,後期則縮短至兩三年(甚至一年)為一篇。本書正文結束於2011年,2012年之後的重要事件以文字條列方式說明,文本結束於2016年總統大選結果。


第二,本書視角多從台灣出發,側重台灣發生過的歷史。內容除了將歷史事件以新聞方式下標、撰寫外,還有設定「社論」專欄,以較深度的方式解釋歷史事件,協助讀者建立以台灣視角出發的台灣史觀。此外,書中某些年份還繪製諷刺漫畫「台灣蠓咬」,除了讓讀者會心一笑之外,也讓人得以反思當時的時代背景。


第三,除了台灣歷史,本書亦引進當時世界發生的大事,使得新聞報導更具「世界觀」。以時間為引,可以明白世界重大變革時,台灣島內正值怎樣的變化。例如林爽文事件時,法國正發生大革命。


第四,在本書中能看到許多原住民的歷史新聞。除了比較熟悉的漢原衝突之外,原住民與外國人的互動本書琢磨甚多。例如原住民對船難的救助或攻擊、頭目至清國造訪等。


第五,清治時期因為公權力不張,加上清政府運用族群衝突治理台灣,台灣為移民社會等多重因素,台灣常有分類械鬥發生。除了漢原衝突、閩粵械鬥、漳泉械鬥、泉州三邑與同安械鬥等原鄉種族類型的械鬥外,還有姓氏械鬥、職業械鬥等各種形式的械鬥,在歷史上,甚至出現因為樂器不同所產生之械鬥(1874年宜蘭曾發生過西皮、福祿兩派樂工而互鬥)。這些械鬥形塑了誰是「我們」,多半是因文化差異以及資源競爭而產生。這樣的情況要一直到日治時期才逐漸緩和,主要是當時公權力逐漸伸張,而且日本為異族,使得台灣人開始以「本省人」為意識逐漸團結。


作為理解台灣史而言,本書提供了一種較為輕鬆的觀看方式。不過就算是轉化為新聞,內容的知識含量還是非常多。另外,由於以新聞形式報導歷史,會將歷史依時代截斷,使得事件與事件的關係不太容易建立,所以整個看下來會覺得很像在看字典。就我而言,這很像是去圖書館找舊報紙閱讀的感覺,以至於最有印象的部分是比較特殊或是獵奇的新聞(例如對西方國家曾打算於清治時期佔領東台灣的系列新聞很有印象)。


再者以台灣角度出發觀看歷史,在現代台灣是一種顯學,也值得肯定。不過近期因為接觸了台灣鄰近國家(如日本等國)的翻譯歷史,無形中也接觸到別於中華視角、台灣視角之外的第三國視角,而這使我對歷史事件有了另一個角度的認識。例如一樣的甲午戰爭,在台灣視角下可能是無端波及的事件,在中華視角下是喪權辱國,而在日本視角下則是解決朝鮮問題,避免俄國侵略。我的意思是,培養台灣視角的史觀是重要的,但不能停於此,多接觸其他視角絕對能以較完整的角度觀看整個世界,進而思索自身的定位。


當然啦,如果腦海中只有建立中華視角(尤其是歷史知識僅從國立編譯館課本而來的人),這本書絕對值得一看,本書有助於培養你的第二種視角。如果已經閱讀過很多台灣史的讀者來說,這本也值得當床邊閱讀物,睡前看個一兩則自己不是那麼熟悉的新聞,也能補充一些台灣冷知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