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大多數的歷史書籍多半會以時間為引,將事件一一呈現出來。這本《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很不同,作者揚棄以時間作為分類的依據,改採「空間」來看待世界史。作者認為,世界史本質是一連串的空間革命,因此撰寫世界史應該以空間角度切入,才能釐清世界史之走向。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以世界上多次發生的空間革命,作為悠長世界史的分界。作者認為促使空間革命的媒介有四個,分別是馬、船、資本與電子。這些媒介為人類所利用,產生了六次空間革命,分別為大河流域生成農業文明、遊牧民族以馬匹完成次區域的整合、伊斯蘭及蒙古帝國以馬匹完成歐亞大陸間的聯繫、航海技術演進促成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與鐵道運輸促進了全球空間整合、以美國為中心發展的電子空間。


第二,作者認為第一次空間革命是發生在大河流域,在此時農業、曆法、城市(甚至是國家)等制度誕生,而他們區分了人類出現與文明時代。第二次與第三次的空間革命媒介是馬匹。只不過第二次空間革命是遊牧民族將次區域整合,例如漢民族與匈奴、印度人與阿利安人、帕提亞與薩珊王朝等等;而第三次空間革命則是將這些次區域再次融合,主要的功臣是伊斯蘭與蒙古帝國。


第三,航海技術的演進,催生了第四次空間革命。作者認為,倘若漫長的世界史只能切一刀,那就會切在地理大發現這個斷點(也就是這次空間革命)。世界的舞台自此從印度洋,轉至大西洋。


第四,第五次空間革命由於資本累績使得初期投入成本極高的鐵道得以建立,進一步使得運輸更為快速。資本也讓大西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驅動歐、北美、中南美、非洲之間的人員、商品流動,而這種模式也延續至今日,成為深遠的影響。此外,電子(網際網路)的發明與利用,引發第六次的空間革命,在網際網路中,空間進一步縮小,訊息流通更為快速。作者認為,虛擬世界是別於陸地、海洋之外的「第三空間」。


這本書和最近閱讀的《文明的力量》都是試圖以空間重新論述人類歷史的書。只不過《文明的力量》是著重於環境與人的關係,並關注人怎麼在不同環境創造文明;本書是側重人在空間中的變化,以及這些媒介如何觸發空間收斂。都是值得一讀的書。


對於世界史沒有概念的讀者,讀過本書之後,會建立起世界史的輪廓;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讀者,本書重點不在於理解歷史(因為作者講得世界史都有點老調重彈),而是建立起另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算是各有各的收穫。在全球化的世代,人類應該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識。對於歷史,我們應該要擺脫以民族史觀出發的歷史,並以世界史觀(大歷史)取代之。當然在台灣因為歷史因素,長期以來我們是以中國史觀來觀看世界,雖然近年逐步改革至以台灣角度來看待歷史,但坦白來說,大部分的公民還是著眼與中國史觀與台灣史觀的對抗,仍未建立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世界,這也導致我們無法輕易理解國際局勢--當然這本書沒有偉大到讀完就能理解國際局勢,但多少能在牆面開一個洞,讓台灣讀者知道還有其他角度能看待世界,我想這就是本書的積極意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