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臨界天堂》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登山紀錄在我看來可以粗分為兩種,一種是逐時逐刻的紀錄,另一種是對於登山者於登山當下的心境抒發,這本書屬於後者。由於自己也有登山並寫成短篇遊記的習慣,對於類似的撰寫模式並不陌生。整體而言,此書讀來偶有共鳴,對照照片,彷彿自己也跟著作者爬過一次山。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收錄作者於2000年前後的六次登山紀錄,不過在篇幅上並非平均分配,作者將<雪季聖稜縱走>及<夏日南湖居>獨立成篇,而其他四則登山紀錄則合併成一篇,將書中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的<雪季聖稜縱走>含有比較多的冒險氣息,敘述2000年初作者和登山友人自大霸行至雪山北轉往武陵農場的過程;第二部<夏日南湖居>則是描述作者與家人在南湖生活近兩週的生活,此篇較以旁觀者觀察路過的登山客,心境上與上篇明顯不同。


第二,以人性角度來說,鮮少人會把自己脆弱、醜惡的一面寫出,甚至出版成書。不過本書的作者在文中卻很真實地寫下自己當下的心境,例如脾氣、怨懟等等,是遊記中少見(非常難得)。從文中看來,作者以前也曾參加過商業團,但因為作者體質的關係,對商業團似乎沒有留下好印象,是故本書登山紀錄皆是自己組團出發的紀錄。另外,從字裡行間看來,作者的行徑速度不快,這可能是因周遭事物耽擱,也可能是因為體力的問題。這種慢行而不照傳統登山天數登山的模式,也令我想起MIT台灣誌,他們也常以較慢的速度紀錄台灣山林。


第三,這本書的另一項價值是紀錄2000年左右的登山環境。嚴格來說,二十年前與現在的登山環境同屬921大震之後,在路線、交通,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能感受出來的差別是裝備,近年科技日新月異,不談GPS普及、裝備輕量化之盛行,光是人手一機的手機就足以大大保障登山安全。不太清楚作者還有無爬高山的習慣,倘若有,現在的裝備,應該能讓作者走得更遠更長。


第四,在第三部的<向陽遇險>文中,揭示了作者自嘉明湖山區退出回關山的經歷。文末也提到當時政府、輿論對於登山者的撻伐與不諒解。時至二十年後的今日,似乎也未曾改變。


從各篇遊記也能看出作者的思想,諸如環境保護、認同意識屬中國人、對於時尚及音樂不屑一顧等等。作者也很積極地讓女兒登山、親山,使得她後來對於植物也有相當濃厚的興趣(會利用登山時紀錄高山植物)。不過作者也不是那種積極的攻頂者,在第二篇作者描述他遇到一對執意登山的父子,他認為在不對的天候攀登中央尖山是莽撞的行為,並不可取。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是作為登山前的路線參考書,而是描述登山心境的勵志書。如果沒有爬過山,可能會不清楚作者的心境變化,但若你曾走過幾次大山大水,或許你就能在字裡行間中找到類似自己的身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