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伊能嘉矩》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如果有稍微碰過台灣文化史或台灣原住民歷史的朋友,應該都會聽過「伊能嘉矩」。這位在日本殖民初期就來台的人類學家,對台灣原住民的後來的影響相當深,例如他以當時的人類學理論,放棄生蕃、熟蕃的分類法,引進族、群的分類系統,至今這樣的架構仍在台灣沿用。這本由台大出版中心的書,主要是在談伊能嘉矩在那個時代的文化政治背景--一位從殖民母國的研究者來到殖民地的從事的人類學研究,而他產生的學術資料(或作品)是如何影響現世的我們。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第一,本書分六部分。先談伊能從何處來,接著談台灣人類學的構想,而後論台灣島上的族群分類,然後談台灣史研究,接續談伊能的歷史文化理論,最後以其後世影響作結。


第二,伊能嘉矩入台後因在總督府任職,加上有坪井正五郎等人的人脈關係,因此儘管在初期沒有進入蕃地調查,但仍可藉職務之便獲得資料分析,並持續投稿至日本東京發表文章,成為日本人類學界熟知的台灣通。


第三,伊能嘉矩放棄了當時以漢人思維的「生蕃」、「熟蕃」分類,試圖以科學、理性及進化論式的方式從新將台灣原住民分類四群八族二十一部。然而放棄了漢人對原住民的論述,並不代表伊能的新論述就比較優良,事實上其他人類學家(例如森丑之助等)對於伊能的分類方式也提出質疑。


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介紹伊能嘉矩的生平傳記--雖然也有提及一部分,但本書重點是在放伊能身處的文化政治脈絡,因此書就突然間變得硬上許多。作者希望我們進入當時(日治殖民之初)的學術研究氛圍、伊能來台的雄心壯志,然後再回到現代,看看他的作品在後殖民挪用後是如何影響我們。雖然本文只有兩百餘頁,但每段文字通常閱讀之後都要思考,因此讀起來像是在讀六百頁的書籍。這本書不是在歌頌或貶低伊能嘉矩,反倒是藉由剖析脈絡,讓讀者能從伊能嘉矩的影子,推測出他的實體--是的,我們現在所接觸的伊能嘉矩都只是「日影」的映照。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精準的評價這位人類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