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

《迷霧之旅》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迷霧之旅》是瓦歷斯.諾幹的詩集回顧,也是泰雅族的歷史踏查。本書前半,他挑選部分新詩並依性質分類,接著以一段話描述他當時寫作背景,藉由詩篇回顧,我們得以觀看一位台灣原住民從離鄉到歸鄉的過程,並且理解作者雖具有原住民身分,但卻與作者心中「真正的原住民」形象存在一定的距離;本書後半,則是他到各個部落訪問,試圖在迷霧之中,找回族群的歷史,也重新認識自己。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自台灣島殖民至今,台灣原住民的形象都是其他族群所勾勒,可能是清國之於生番,日國之於高砂,華國之於山地原住民。由於自我留存的記憶不完整,原住民在建構自己歷史時,需仰賴他人的史觀。在這往來的過程中,也令作者感到困惑,原住民的歷史到底誰說了算?


第二,<山是一所學校>則敘述了作者以一位老師的身分為回到部落重新學習的歷程。在平地/都市,他是一位具有專業素養的老師;在山地/部落,他是需要重新學習並認識原住民文化的學生。兩個矛盾卻又共存的身分,彰顯了歸鄉原民的心境,有些徬徨但又期待。


第三,<威爾斯記載>敘述作者在威爾斯時的故事。和台灣原住民類似,威爾斯語也曾遭官方禁止,直到近幾十年才解除禁令。本篇藉由外國的少數族裔(或語言)對照,能得知台灣原住民的語言保存體系仍有不足。


第四,<迷霧之旅>是在談作者至宜蘭泰雅部落追尋歷史記憶的故事。這裡的迷霧,指的是宜蘭中橫支線的思源埡口,思源埡口以北(宜蘭方向)易起霧。作者在這一帶的泰雅部落尋找歷史時,多半不可得,過往在土地發生的事蹟彷彿墜入五里霧中,遂稱迷霧之旅。


這本書出版作者於2012年,許多在書中提及的憂慮在近年或許有解套的可能,諸如2017年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18年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等,然而實務上是否有利於原住民文化之保存,還需要時間觀察。如同作者所述,紀錄並不見得能扭轉族人的社會處境,但透過記錄,這些事蹟或能成為歷史,進而有了存在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