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樺山資紀蘇澳行》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樺山資紀蘇澳行》是一本翻譯自藤崎濟之助《台灣史與樺山大將》的翻譯書,本書僅翻譯該書之<南澳蕃探險事蹟>篇,譯者除了探討當時的文史脈絡外,在這本書也能藉由這位年輕少佐--樺山資紀,日後的台灣總督之視野與見聞,一窺當時南澳原住民的風采。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篇)是樺山資紀的日記記錄及水野尊的《征蕃私記》,第二部分(第四五六篇)是藤崎濟之助的踏查記錄,第三部分(附錄)是譯者的文史探討及結論。這裡有幾個時間點要釐清,分別是1873年下半年樺山資紀往宜蘭地區踏查,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1895年日本始政治台,1926年《台灣史與樺山大將》出版。故本書算是「翻譯的翻譯」,先藉由藤崎濟之助對樺山資紀的描寫,再藉由藤崎濟之助的著作成果,翻譯並爬梳當時的文史脈絡。


第二,樺山資紀是在1973年是海軍少佐,造訪宜蘭之時,正好是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征台之役)的前一年。從他的日記中,能一窺台灣人(清國人)、熟番與生番的關係--由台灣人聯繫熟番,而熟番作為台灣人與生番的橋樑。樺山資紀對生番評價甚高,認為這群人沒有感染到清國的惡習。同時此次的訪查,他也確認了清國衰敗的事實。


第三,藤崎濟之助由於先前擔任過蘇澳郡守,因此藉由職務之便,在約五十年後重新踏上樺山資紀的路線,重新做了詳細的田野調查。從樺山資紀1873年的眼光,到藤崎濟之助1920年代的眼光,我們可以一窺蘇澳、南澳地區50年間的變化。


第四,作者認為樺山資紀日記等相關史料有許多意義,而在本書我們能一窺清治時期的台灣民間實態(諸如原漢關係、官民關係、中洋關係、日本與台灣原住民的早期交流)及建構清治時期中晚期的蘇澳、南澳地區原住民的性格。藉由第三者(身為日本人的樺山資紀)的視角,我們對於當時的社會樣貌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眾所周知(或許也不是很多人知道XD),樺山資紀在1895年日本始政台灣後,擔任了台灣第一任的總督,而水野尊也成為第一任民政長官。但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這位年輕少佐曾在甲午戰爭(日清戰爭)20年前就來過台灣訪查。他在日記曾紀錄幾個重要的想法,諸如基隆應重新打造成良港、生番該如何治理等等,最後也在日本治台後一一落實。雖然在藤崎濟之助地筆下,我們或許會覺得這位前蘇澳郡守有一些些狗腿,但我們仍得感謝他--藉由這些史料的交疊,我們得以從縫隙中,想像台灣當時的清明風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