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9日

《臺灣市街電車夢》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二十世紀初,世界上幾座具規模的都市發展了電車系統,時至今日,許多電車系統仍舊被保留下來,成了城市象徵及日常風景。日治時代的台灣台北、台南也曾倡議在市區建立電車系統,然而因財政、官民營及二戰趨近等因素,使得電車系統未能在台建立。以台灣而言,直到二十一世紀才有了第一座電車系統--高雄輕軌。這本《臺灣市街電車夢》除了告訴我們「我們曾經離電車系統那麼近」之外,也幻想著在平行時空--那個台灣有電車系統的時空,我們的城市會有怎樣的風景。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除了導論與結論外,大致分為四部分,台南電車系統的發展、台北電車系統的發展、官設鐵道電氣化構想以及島內曾經電氣化的路線。前三部分皆未能於日治時代建立或完成電氣化,最後一部分則是曾經建立但未能保留至現今。


第二,建立電車系統初期皆需投入相當大的成本,無論是台南或台北的電車系統,皆面臨到財源等困境。同時又因電車涉及交通運輸,具一定公益性質,日本政府(這裡指的是地方政府)傾向以官營行之,然而政府普遍財源不足,因此計畫屢屢延宕,隨後二戰戰火逼近,整個電車系統計畫便不了了之。以台北為例,除了官僚問題,在日治時期中後期出現的乘合自動車(公共汽車前身)因可及性、賃金都較電鐵先期建設低廉,在電鐵確定無法興建後,這些乘合自動車組成的市營巴士便成為台北市內的主要大眾運輸工具,這使得電車系統幾乎無法再實現。作者也提及,儘管當年建立電車系統當代輿論有反對聲浪(台人、日人皆有),但這些聲音並非未能興建之主因,日本政府、市政府的態度才是關鍵。


第三,縱然縱貫線於1908年通車,但因為部分路段坡度過陡,使得貨物無法順利輸送。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日本政府在當時曾討論是否將縱貫線電化,以增強列車推力。然而電化於否仰賴島內的電力系統是否健全,由於當時台灣的電力建置並不完全,加上此舉形同全面汰換列車,所費不貲,故當時是採用汽油機動車的方式逐步改善。縱貫線鐵路全面電化則要等到1979年才由國民政府實現。


第四,台灣歷史上曾存在幾條電化鐵路,例如金瓜石礦山電氣軌道、松山火力發電所電氣軌道、日月潭水利電氣工事電氣軌道等。其中松山火力發電所電氣軌道最令我驚訝,原來台灣第一條1067公厘軌距的電化軌道是出現在台北松山,而當時是為了輸送煤礦所建的鐵路支線。查了一下,這條路線還一路連接到飛機場(現松山機場)。


因應老年化社會,這幾年政府大舉推動並興建軌道建設。在接下來的時代,除了台鐵、高鐵、捷運之外,我們對於軌道公共運輸或許會產生新的想像。本書提供一個假設,假設當年電車系統若能在台灣生根,或許我們對於城市面貌會有更豐富的想像。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但站在這個時點,我們和百年前的台灣人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現在也一樣在選擇未來城市的面貌。作者提醒我們,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完美、一體適用的軌道公共運輸,最後的選擇是良是窳,仰賴市民與當政者的遠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