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日

《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相信沒有念過生物學,也會聽過達爾文(Charles Darwin)。一般人對於達爾文的印象,應該是在他於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書提及的「生物演化」,後來也改變並奠基了現代生物學基礎。他之所以能提出這樣的立論,除了是因為在劍橋大學受過良好的紮實教育外,恐怕也要歸因於他搭乘小獵犬號環遊世界的旅程經歷。這本《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中譯本,便是譯自於1839年出版的《紀錄與評論》(Journal and Remarks,後來又被稱為《小獵犬號之旅》(The Voyage of the Beagle))。順帶一提,這個版本算是台灣比較早期的版本,出版於1998年,或許可稱中文第二版。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為達爾文在小獵犬號環球旅程為時五年的紀錄。這段旅行由英格蘭出發,經南美洲東部、火地島、西部、加拉巴哥群島、紐澳、模里西斯再回到英格蘭。文體偏日記,文章也有標上日期,不過本書的章節非依照日期而分,而是以地域為分野。整體而言,內容多半為達爾文的自然科學觀察,偶有對當地風土民情的評論。從文字間看來,達爾文是該時代典型的博物學家,學習廣且深。


第二,從書中能發現達爾文有極高的洞察力,而這對他在觀察並歸納生物學現象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他曾經觀察歐洲及美洲甘藍與蟲的關係,解釋了外來種的現象;本書第八章末藉由物種對於環境的適應及數量的增減,得出了生物演化的發想--這些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要不是有極佳的分析與思考能力,是無法歸納出這樣結論。而他在各地觀察到的生物(以及素描),在書中鉅細靡遺,幾乎可以是後世對照當時生物變遷的參考書了。


第三,除了生物學之外,從文中也能發現他對於地質學也有很高的造詣。在他安地斯山脈西側島嶼旅行時遇到地震、火山噴發,也在文中紀載了海嘯。我對於他描述地震與天氣的關聯那段很著迷,這個議題時至今日仍懸而未解,而他當時充份表現出科學家的素養,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在第二十章,他更是剖析了環礁、堡礁、群礁的地形演化關係,我很訝異,原來這段知識在1839年就已經由他歸納出來,而我們地質系學生學習至今。


第四,除了自然科學,對於各地的原住民、制度、社會環境,達爾文也有關注、紀錄並評析。雖然文中偶爾會帶有西方色彩(他本來就西方人阿XD),但他在旅程的後段,可以感覺到他對奴隸制度感到不滿,這充分表現出當代傑出博物學家風範:博學、專精,亦具人道關懷。


老實說,個人覺得此版的翻譯品質不佳,雖然可能是因為我不太習慣閱讀流水帳式的文章(讀起來很像在看百科全書條目),但更多時候,可能是時代用語(例如書中使用飛去來器來指迴力鏢)或是文章不通順的問題。雖然看起來是遊記,但因為資訊量龐雜,因此更偏向參考書。剛才查了一下,2015年馬可孛羅有重新再翻譯出版。未來應該會購入來看看翻譯的品質,屆時應該會選定一個版本來蒐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