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7日

《地圖會說話》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個人電腦普及之後,製圖作業也變得容易。這本《地圖會說話》彙整約三十種主題,除了向讀者介紹地理資訊系統(GIS)外,也教讀者如何看圖,讀懂「地圖的語言」。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第一,作者在書中提及,雖然可以依國家面積與人口繪製世界人口密度圖,但其成果僅能得知國家間的密度差異,無法知道各國國內的人口分布。運用全球夜間燈火圖、坡度、道路等其他資訊作為人口密度參數,能進一步繪製較精細的世界人口分佈圖。


第二,運用GPS追蹤特定物種,並將之活動路徑與現有之生態區範圍疊合,可以檢討現有的生態區範圍需不需要擴大或改變位置。


第三,凡舉消防車最佳路徑、出門最快路徑,都能在地理資訊系統裡找到答案,前提是要建立相關的資料庫。


第四,十九世紀英國斯諾醫師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原理,將因霍亂而死的病患生前住所繪製於地圖上,發現患者聚集於一定範圍,進一步推得霍亂是因水源污染而擴散的疾病,此一案例亦成為公衛地理學的成就。


第五,地理資訊系統能處理以下問題:地點問題(某間書局怎麼去?)、狀況問題(台北市有幾間7-11?)、趨勢問題(這十年來各縣市人口增加多少人?)、最佳路徑(搭哪種哪種運輸工具最快或最便宜?)、模式分析(哪邊最適合蓋核能電廠?)及預測模型(大屯火山噴發哪些地區的人要疏散)。


當時買這本書是用來激發靈感--因為設計地圖本身就是一種需要靈感的工作。儘管在學校曾修習過地理資訊系統,但現在使用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多半是為了製作行政區域類型的主題地圖(例如選舉結果),其他類型的地圖反而很少在繪製。順帶一提,本書作者雖然是台灣人,但因為地理資訊系統在美國發跡較早,因此書中大部分的案例多以美國為主,在書中也能一窺作者意識形態較偏重環保,運用地圖來宣導諸如氣候暖化、臭氧層破裂等環境議題。


一個好的地理資訊系統,除了要有好的空間資料(精細的地圖)之外,強大的資料庫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建立資料庫是件耗錢耗時耗人力的事,難以以一人之力完成,需仰賴公眾及政府的力量。近年政府逐步將統計資訊公開,並且逐步將資料格式齊一化,讓一般人也能藉由這些資料進行分析。或許十年前作者的呼籲,在十年後得以實現一部份,期盼能有更多人投入建立資料庫的行列,以便養成更為強大的地理資訊系統,解決更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