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超地緣政治學》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地緣政治學是一門以地理條件如何影響國際情勢的學問,是政治地理的一環。由於該項學問橫跨地理學、政治學及部分世界史,不太容易入門。這次在書展發現這本書,內容引入大量地圖、漫畫的元素,並運用設計帶領讀者快速、重點式的理解世界各國(諸如美、英、德、俄、中等國)為何在某些歷史的時點作出某些決策,很適合做為進入地緣政治學的第一本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第一,本書對地緣政治學下了三個基本原理,分別為:「國家的行動原則是生存」、「接壤的國家相互敵對」、「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國家利益優先於意識形態,因此在歷史上美國放棄了同為民主陣營的南越,而蘇俄及中國也放棄了同為共產勢力的北韓。


第二,地緣政治學將歐亞非大陸定義為世界島,且將之分為心臟地帶與陸緣地帶。並根據地理形式,將其分為島嶼、半島,之間也可能產生咽喉要道,影響各國的經濟命脈。各國應該依照自己的地理條件,運用優勢並克服缺點發展自己的國家。例如半島的弱點在於連接大陸的根基,若國家掌握根基就有可能統治整個半島,因此若不想被侵略,就要在根基建立起緩衝地帶。而位於根基之國家,也可以反過來運用這樣的優勢,權衡兩方勢力,讓自己的國家維持在一個不穩定平衡上,將國家存續下去。


第三,在地緣政治學中,可以將各國依屬性分為海權國家或陸權國家。海權國家以英、美為代表,陸權國家以德、俄為代表。陸權國家以陸軍為主,海權國家以海軍為主。然而,也有一些國家天生具有雙重屬性,例如法國;或在某個歷史點轉變屬性,例如二戰時的日本,當代的中國。惟須注意的是一個國家若同時發展海權與陸權,有可能會招致失敗,甚至滅亡(例如二戰時代的日本)。


第四,地理條件改變,也會改變各國的結盟與敵對形式。例如在氣候暖化下,北極海解凍而出現航路後,俄國可能會轉變為海權國家,甚至影響美國作為世界警察的地位。


第五,地理影響政治,政治塑造歷史。各國的性格也有相當大的差異。朝鮮半島(韓國)與中南半島(越南)雖然同屬地緣政治學上的半島,也同受中國影響,但因朝鮮半島離各國的權力中心較近,因此為使國家存續,依附強大的宗主國便成為韓國的第一要務(為了國家利益,必須要看顧好轉向的時機點);然而越南則否,長期以來越南因地處中國邊陲,因此能形塑越南主體意識,再加上越南在歷史上總能打敗入侵的強權(中國、法國、美國),因此對於強權能採取較強硬的姿態。


這本書原作是一位日本人,因此多以日本觀點出發思考該如何與各國應對,例如與俄國的北方四島問題,與中方之間的釣魚台列嶼問題等等。在美國總統川普將政策定調為美國優先後,本書也談到日本後續的外交策略應該要如何調整:是要繼續成為美國的藩屬國?與陸權國家俄國同盟(建築北海道-庫頁島鐵路)?還是往獨立的國家前進?無論是哪個決定,日本都需要建立起地緣政治的人才。


國際關係如同多人跳舞,端視對手前進或後退而決定自己的下一步。雖然本書沒有提到台灣,但作為台灣島民,或許可以在參考各國經驗,也試著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地緣政治論述,進一步思考我們應該採取的策略,讓我們的社會得以存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近日垃圾留言頗多,因此將留言改為審核制。這裡依然歡迎各方留言,並請多使用非匿名留言的方式留話。假設您若無google等相關帳號,可使用[名稱/網址]留話。

請您注意,採用匿名留言或廣告的訪客,留言將不會通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