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彙來談這本書,那一定就是「縉紳化」。縉紳化又稱中產階級化,是指居住在一個區域內之居民社經結構改變為中產階級的現象;這樣的改變不是原有居民薪資所得提升,而是原有居民的移出,社經地位好的新住民移入。作者認為,造成縉紳化的原因是土地重劃或房地價上漲,而這樣的現象也降低了當地的文化多樣性。書中以美國的四個城市為例,分別解釋了縉紳化如何發生,並且如何摧毀一座座多元的城市。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5月21日

《以小勝大》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看似強大(弱小)就是強大(弱小)嗎?作者告訴我們並不必然。作者先以聖經所記述之大衛與歌利亞(David and Goliath)故事作為開頭,說明為何看似弱小的牧羊人大衛為何能贏過看似強大的歌利亞--投擲兵種本來就是步兵的剋星,進一步引出本書幾個以小勝大的故事,他們的共同點是運用能用的所有優勢,最終獲得成功。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4月21日

《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書是偶然在書評網站看到的,實際閱讀後,發現作者除了談跑步技巧之外,更多時候是在談作者的心法。本書分為三大部分以及收錄作者與西本武司的訪談,這三部分是作者跑步的三個階段,他很細心地將每個階段會面對到的課題寫出來,與讀者分享,如果你有跑步的習慣,或許你會在某個部份看到自己的身影。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28日

《真確》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任何事--慢著,你可能知道的是錯的訊息。 《真確》這本書就是在告訴你,其實你比想像中的還無知,不過這不是作者的目的,他們的目的是讓你理解什麼樣的「機制」讓你無知。事實上,作者最大的盼望是在你理解與練習之後,最後能擺脫無知,進而發現世界的美好。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十二項。

2019年3月27日

《琉球沖繩的光和影》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本書是由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所編著的書籍,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為琉球地區的通史,後半為與琉球地區有關的幾個專題。相較於最近所讀的《琉球的時代》,本書比較偏通論,內容比較精簡、橫跨的時代比較廣。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20日

《琉球的時代》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我們可以將琉球地區之歷史依1609年島津入侵事件、1879年琉球處分、1945年二次大戰終戰,分為古代琉球、近世琉球、近代沖繩、戰後沖繩四個階段。《琉球的時代》是一本談論古代琉球時代的歷史書,在此一時期,我們能看到在琉球區域是怎樣發展出王國型態,以及當時與鄰近國家的互動。同時,藉由認識這段歷史,也能理解現代沖繩人在日本國架構下的琉球認同。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18日

《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雖然社會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與活動的學問,但對沒有接觸過的讀者來說,學習社會學仍具有一定門檻。這本《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是本以作者生活經驗出發,帶領讀者認識社會學基礎理論的科普書。用詞簡明,內容風趣,不知不覺就讀完,很推薦給沒有基礎的讀者。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14日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大多數的歷史書籍多半會以時間為引,將事件一一呈現出來。這本《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很不同,作者揚棄以時間作為分類的依據,改採「空間」來看待世界史。作者認為,世界史本質是一連串的空間革命,因此撰寫世界史應該以空間角度切入,才能釐清世界史之走向。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13日

《文明的力量》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以往我們談論文明時,多會以時代或是類型作分類。這本《文明的力量》很不同,作者認為文明是人與環境互動下所產生的產物,因此文明不會有一條線性的發展。由於不同的環境會造成不同型態的文明,因此作者以「環境」(或生態系)做為文明分類的基準,書中先從最為貧脊的荒原談起,而後依草原、雨林、泥地、水域等環境順序,分別談論作者選定的文明。和《大崩壞》類似,作者認為環境會影響文明的發展,但並非環境決定一切,而是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來決定。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7日

《圖外之地》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圖外之地》是《地圖之外》的續作,作者這次以五大主軸介紹39處地方。相較於前作的每個地點都能在Google Maps找到座標,這次的「地方」是甚難以座標定義的--他們可能是好幾個相同類型的地點集合(分散於地球),也可能是僅剩下地理概念而不具實體(在地球上找不到),或甚至是在存在於三度空間(二維座標無法定義)。雖然更加抽象,但這些地方卻真實的與我們同存於這個世界。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3月6日

《台灣史新聞》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今天的新聞就是過去的歷史。」換一個說法,若回到當下某個時空中,我們會看到什麼新聞?這本《台灣史新聞》提供了一種想像。作者將空間定錨在台灣島,讓讀者漫遊在時間軸之上,引領我們以台灣為主體的角度重新看待台灣歷史。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3月4日

《日本政治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日本政治史》是一本以政治為主體,講述日本歷史的書。作者運用影響政治的兩個視角--對外之外交、對內之權力,來解釋日本政府在面對每個歷史節點是如何做出決策。作者依時間分為十五章,分別講述幕末至冷戰間日本的政治發展,在2017年時,作者增加補章用以來講述殖民地脫離日本後的發展。因時間橫跨幕末至冷戰,在本書中能找到傳統日本之所以變成現代日本(或現今的日本)原因,是一本能全面理解日本歷史、政治生態的好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3月3日

《偏見地圖(2):航向海平線》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看完第一集是否覺得篇幅太短、欲罷不能?這時候你應該繼續翻閱第二集。作者在這本書引進更多的「偏見」,除了是地理上的(走出歐美,進入亞洲視角),也有心靈層面的;「地圖」除了熟悉的世界地圖,也有跳脫地圖學的「新地圖」。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3月2日

《偏見地圖(1):繪製成見》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如果有學過地圖學或地理資訊系統,多少會明白「地圖」本身帶有繪製者的主觀意識。從地圖內容的呈現、投影方式、用色等面向,能夠輕易地使人相信部分事實--例如在橫麥卡托投影下,赤道地區的非洲被壓縮,而極圈的俄羅斯、加拿大被過度放大。不過這本偏見地圖並非從地圖學的面向著手,作者甚至不是地圖學者(只是位藝術家),他只是小時候喜歡將地圖對著窗描繪地圖,並且像個孩子(當時的確是個孩子)畫著自己的空想地圖,直到某次用地圖和別人解釋區域政治後,才開始這一連串的偏見地圖繪製。因為其特殊成長過程,他得以理解不同地區的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因此以戲謔地方式繪製出這些「藝術作品」。作者讓地圖更為誇大,挑戰常理的理性,卻又直指人性,是非常有趣又帥氣的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3月1日

《心向群山》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書是探討「人為什麼會去爬山」的書。作者先從自然層面的地質學史、地圖學、人類學及人文層面的探險史的脈絡中,讓讀者理解當時登山文化是怎麼生成並如何繼承。有了基礎知識後,在書中的倒數第二章,作者繼續介紹冒險登山家馬洛里的冒險故事(以失敗收場),試圖讓讀者明白為何有人會為了登高痴狂,進而喪失生命。本書最後以作者登山巧遇野兔之體驗,重新定義登山活動與自己的關係。整體而言,是本概念十分完整的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22日

《津輕》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雖然我聽過太宰治也聽過他的幾本著作,但我從未讀過(甚至我是去年在日本青森一帶旅行時,才發現原來他是青森人)。這本《津輕》是我踏進太宰治文學世界的第一本,但與其說是文學,就我看起來這本《津輕》又有點像是旅行日記,也像一本旅遊導覽介紹書--儘管作者下了很多註解。整體而言,我很喜歡太宰治那種「先敘事,後吐槽」的寫作手法,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他的任性與真摯。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21日

《紙上明治村》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文化資產區分為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其中具特色(無論是時代特色或是歷史特色)建築通常是文化資產中最受關注的類別。在日本時期,台灣誕生了許多頗具特色的建築,然而在經歷二戰、迎來高度開發的經濟成長後,許多建築消失在這塊土地上,成為永遠無法敘事的遺憾。作者有系統地選了幾座代表性的建築,除了介紹建築的樣式外,更剖析其時代脈絡,讓讀者明瞭這些建築的時代意義及文化資產價值。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20日

《百年立霧溪》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曾經有人對我說過,中橫公路是日本人所修建的,而國民政府只是運用原有的路基再擴大,因此嚴格來說中橫公路算是日本人所建築的--當時我以為這就是橫貫公路所有的故事。然而在實際走過錐麓古道、登合歡群峰後,我對於省道台八線東段的歷史反而更加迷惑--這條省道到底有多少路段是合歡越道路?錐麓古道是日本人所修築的,那做為新路的燕子口路段是誰開鑿的?直到我閱讀了《百年立霧溪》後,我才終於釐清太魯閣地區的道路興建史,解答我所有的疑惑。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19日

《臺灣市街電車夢》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二十世紀初,世界上幾座具規模的都市發展了電車系統,時至今日,許多電車系統仍舊被保留下來,成了城市象徵及日常風景。日治時代的台灣台北、台南也曾倡議在市區建立電車系統,然而因財政、官民營及二戰趨近等因素,使得電車系統未能在台建立。以台灣而言,直到二十一世紀才有了第一座電車系統--高雄輕軌。這本《臺灣市街電車夢》除了告訴我們「我們曾經離電車系統那麼近」之外,也幻想著在平行時空--那個台灣有電車系統的時空,我們的城市會有怎樣的風景。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8日

《地理的復仇》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地理的復仇》是在談地理如何影響區域地理,進一步闡述現今的國際局勢及未來展望。本書論述或許可以歸類在地緣政治(但又不完全是),具體而言,作者是藉著整理地緣政治學的各家論述,並謹慎推論,適時融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歸納出各個區域的過往歷史、現在局勢以及可能未來。雖然頁數不到五百頁,但內容紮實、引用來源多元,可見作者的功力。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7日

《地圖會說話》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個人電腦普及之後,製圖作業也變得容易。這本《地圖會說話》彙整約三十種主題,除了向讀者介紹地理資訊系統(GIS)外,也教讀者如何看圖,讀懂「地圖的語言」。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16日

《最新!地圖的科學》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坊間雖然有不少地圖書,但從頭介紹地圖的書並不多,這本《最新!地圖的科學》是少數的從地圖製作出發的書,內容包含地圖歷史、地圖類型、地圖判讀、測量方法、地圖製作與現代地圖技術。對於想要理解關於地圖一切學問的讀者來說,是本非常全面的地圖科普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5日

《超地緣政治學》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地緣政治學是一門以地理條件如何影響國際情勢的學問,是政治地理的一環。由於該項學問橫跨地理學、政治學及部分世界史,不太容易入門。這次在書展發現這本書,內容引入大量地圖、漫畫的元素,並運用設計帶領讀者快速、重點式的理解世界各國(諸如美、英、德、俄、中等國)為何在某些歷史的時點作出某些決策,很適合做為進入地緣政治學的第一本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4日

《樺山資紀蘇澳行》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樺山資紀蘇澳行》是一本翻譯自藤崎濟之助《台灣史與樺山大將》的翻譯書,本書僅翻譯該書之<南澳蕃探險事蹟>篇,譯者除了探討當時的文史脈絡外,在這本書也能藉由這位年輕少佐--樺山資紀,日後的台灣總督之視野與見聞,一窺當時南澳原住民的風采。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3日

《在黑暗中閱讀》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在黑暗中閱讀》是由北愛爾蘭作家Seamus Deane所著之小說,並由謝志賢翻譯為中文。在進入小說本文之前,建議先閱讀書的導讀,由於小說內容中的個人、家庭及國家(或根本不稱為國家的狀態)是互相映照且牽連,因此在稍微理解北愛爾蘭的歷史後,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2日

《迷霧之旅》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迷霧之旅》是瓦歷斯.諾幹的詩集回顧,也是泰雅族的歷史踏查。本書前半,他挑選部分新詩並依性質分類,接著以一段話描述他當時寫作背景,藉由詩篇回顧,我們得以觀看一位台灣原住民從離鄉到歸鄉的過程,並且理解作者雖具有原住民身分,但卻與作者心中「真正的原住民」形象存在一定的距離;本書後半,則是他到各個部落訪問,試圖在迷霧之中,找回族群的歷史,也重新認識自己。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1日

《跨國灰姑娘》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以外籍移工來台幫傭為切入點,分析他們與台灣家庭(新富家庭)的互動與關係。書中呈現了階級、性別、種族與公民身分的議題,並剖析之,是部非常精彩的作品。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10日

《伊能嘉矩》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如果有稍微碰過台灣文化史或台灣原住民歷史的朋友,應該都會聽過「伊能嘉矩」。這位在日本殖民初期就來台的人類學家,對台灣原住民的後來的影響相當深,例如他以當時的人類學理論,放棄生蕃、熟蕃的分類法,引進族、群的分類系統,至今這樣的架構仍在台灣沿用。這本由台大出版中心的書,主要是在談伊能嘉矩在那個時代的文化政治背景--一位從殖民母國的研究者來到殖民地的從事的人類學研究,而他產生的學術資料(或作品)是如何影響現世的我們。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2月9日

《殺戮的艱難》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殺戮的艱難》是一本談論死刑制度的書。本書在2010年出版,書中內容多聚焦在2000-2010年間死刑制度在台灣的案例與狀況。起初我以為這是一本說理強烈的書,但讀後發現作者以溫柔的筆觸出發,寫下她對死刑的困惑--包含反對與支持死刑兩種意念在作者心中拉扯,也寫出許多當時還在線上的死刑案例。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8日

《鄉愁》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鄉愁的原版書名為《Peter Camenzind》,直接翻譯是彼得・卡門沁特--也就是本書所描述的主角。依書封所述,卡門沁特其實就是本書作者赫塞,因此這本書也算是他個人的自傳。我對文學沒有太多的研究,純文學閱讀量也不高,因此導讀中所提及的浪漫主義及赫塞的豐功偉業,我一無所知。但就算抱持著一張白紙的心態閱讀這本著作,還是會充滿感動,是一本會引發共鳴的作品(對我來說啦)。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2月7日

《打造藍區飲食法,吃出不老人生》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前陣子續訂國家地理雜誌後,中文代理商便寄送這本書給我。從書名可知,這是本在談如何吃得長壽。作者藉由觀察世界特別長壽的地區(他們稱這些地區為藍區),歸納出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社交狀態,並且將這些概念重新落實在美國各地。書中還有一整個章節教讀者如何烹飪這些「藍區食物」,是理論、實務都頗為全面的書。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2月6日

《稻米全書》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稻米全書是以西方(美國)觀點出發,向讀者介紹「稻米」。之所以稱為稻米全書,是因為這本書企圖告訴讀者有關稻米的所有知識,例如稻米的歷史、種類、分佈以及如何吃(是的,這本書也有稻米的食譜)。書分為三部份,先談稻米的相關知識,接著花大部分的篇幅來告訴讀者如何料理,最後一部份則告訴讀者可以搭配的配料與器具。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2月5日

《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書是一對母女發現問題,並起身環遊世界尋找答案後所寫下的書。若以議題來論,書中談到環境、農業、人權、土地等面向,但中心主題其實一直圍繞在我們可能使用了錯的制度、錯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進一步導致地球才會如此多災多難。作者試圖在書中提供了其他的思考與解決方案(還有食譜!)。她們認為或許只要用對方法,所有問題都會一併解決。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4日

《八重山的臺灣人》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最接近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的國家是哪裡呢?如果打開Google Maps 你或許會發現答案出乎你意料。蘇澳向東一百餘里,你會發現一座名為與那國的島嶼,這座日本最西之地,正是台灣島最近的「外國」。與那國屬於八重山群島的一部份,這些島嶼在傳統上屬琉球(沖繩),在日本殖民時期,與台灣一樣同屬日本國。如果我們退回1895至1945年間,會發現台、沖海域並不存在國界,就像我們現在來往澎湖一般,僅是國內移動。如同現今澎湖人會搬到台灣居住一般,在當時有一些八重山人來台灣,也一些台灣人至八重山,他們互相在新天地開啟了新生活。而本書正是說明一群台灣人到八重山到生活,以及他們後來的故事。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3日

《咖啡萬歲》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書從美國的一杯咖啡出發,先討論咖啡的發源、種類,接著花一定的篇幅談美國國內咖啡企業間的競爭,國際間的互動,讓讀者知道咖啡是如何形塑出當今的世界。換言之,本書期望藉由探索咖啡的歷史,一窺全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改變。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五項。

2019年2月2日

《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相信沒有念過生物學,也會聽過達爾文(Charles Darwin)。一般人對於達爾文的印象,應該是在他於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這本書提及的「生物演化」,後來也改變並奠基了現代生物學基礎。他之所以能提出這樣的立論,除了是因為在劍橋大學受過良好的紮實教育外,恐怕也要歸因於他搭乘小獵犬號環遊世界的旅程經歷。這本《小獵犬號環球航行記》中譯本,便是譯自於1839年出版的《紀錄與評論》(Journal and Remarks,後來又被稱為《小獵犬號之旅》(The Voyage of the Beagle))。順帶一提,這個版本算是台灣比較早期的版本,出版於1998年,或許可稱中文第二版。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2月1日

《尋找台灣特有種旅行》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有在台灣好好「玩」過嗎?如果有一位外國朋友問你台灣有什麼地方值得一去,你會推薦哪裡?本書作者以親身的經驗,在台灣走了20餘條的路線,每條路線除了寫下心得之外,書末還提供聯絡資訊供讀者參考,實在是很細心。照慣例對本書寫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31日

《故道》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THE OLD WAYS》是Robert Macfarlane所著,也是地景與人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寫過山岳、荒野之後,最後以路為主角,寫下路(或說是步行)對他的啟發。作為一位劍橋文學院士,除了對於文字的精確運用外,我更訝異作者對於地質學與生物學的熟稔。如果只是談談岩石或礦物的名稱倒也還好,但在最後很自然地說出了OSL 定年──這個我在碩士一年級才第一次聽過的詞彙,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1月30日

《臨界天堂》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登山紀錄在我看來可以粗分為兩種,一種是逐時逐刻的紀錄,另一種是對於登山者於登山當下的心境抒發,這本書屬於後者。由於自己也有登山並寫成短篇遊記的習慣,對於類似的撰寫模式並不陌生。整體而言,此書讀來偶有共鳴,對照照片,彷彿自己也跟著作者爬過一次山。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1月29日

《相邀來去台 9》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公部門的出版大多以官方的統計資料或年報為主,不過近年部分公部門開始與民間合作,將官方資料與文學或是史料結合,出版出相對有「溫度」的書籍,例如農委會林務局曾與文史工作者出過能高越道路、浸水營古道等書就是一例。這本《相邀來去台 9:山海相隨的475公里》是由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出版,試圖以省道台九線公路為主體,嘗試以自然書寫(或類似自然書寫的方式),將台九線沿線的景點介紹給讀者,並期待未來讀者能按圖索驥,來一趟公路小旅行。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28日

《不存在的騎士》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認識Italo Calvino是因為他所撰寫的《看不見的城市》,我閱讀的小說不多,不過就個人狹隘的經驗而論,閱讀他的著作是很享受的,我很喜歡跟著他特有的奇幻筆法漫遊在故事間。據作者說法,這本書(或這個故事)是《我們的祖先》三則故事的其中一則(《我們的祖先》有《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及《不存在的騎士》三篇),作者希望讀者關注於故事意象以及情節所述的道德問題,當然他也說明,把它當作是一般故事來閱讀,並獲得趣味,才是最重要的事。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27日

《革命將至》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看完這本書還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寫心得,雖然書腰寫著「這大概是我讀過最邪惡的東西」,但看完卻覺得其實還好,就只是對於現行的資本主義以及其延伸的社會制度不滿而已。本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論述,第二部分是行動。照慣例還是寫下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26日

《菜市場政治學》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去年地方大選前買了這本書,原本立志要在選舉日前看完,結果一放就放到現在。這本書是由「菜市場政治學」網站出版,這個網站主要是在推廣「政治科普」,讓常民也能夠理解政治到底是什麼。作者是一群學習政治學的研究生、新任教授所組成,他們以一篇篇的文章解釋政治學的原理與現象。書中匯集與選舉有關的部分,將文章集結成冊。很適合對政治有興趣,但不知如何入門的人看。本書分七部分,分別闡述民主理論、選舉制度、投票行為、政黨、民調、政治參與及與台灣相關的中國因素。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1月25日

《地方創生》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近年地方創生似乎成為顯學。這個由日本飄洋過海的詞彙,近年在台灣成為熱門話題。與日本社會相似,台灣的年輕人口也逐漸往都市集中,使得都市之外的其他地方(包含鄉村、三線、二線城市),人口結構越來越老。如何讓地方重新活化、人才回流,已是各地方政府眼下的首要課題。綜觀來看,這本書比較針對返鄉青年而寫,而內容很像是教戰守則,作者以企業管理的角度,搭配實證,提出了在地方創業的十項鐵則。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1月24日

《故鄉.田野.火車》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這本書好像之前在舊書攤為了湊紅綠標而拿的書,書封上寫的「火車」、「人類學家」可能是我會拿此書去結帳的原因。這陣子趁著整理書櫃,翻閱了一下,才發現這本書中的火車、人類學家都只是一個媒介,骨子裡其實是人類學家吳燕和的自傳。一般而言,我對於自傳類的書沒有很大的興趣,不過作者生長的時代背景很特別,看完後突然也有一些心得想記錄一下。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

2019年1月23日

《半農半X的生活》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第一次接觸「半農半X」一詞,是在十年前的某場讀書會中。這個詞彙定義就如同字面,未來職業應該是要以一半的時間務農,另一半的時間從事自己天賦的工作。提倡這個概念的人就是本書的作者塩見直紀,他除了是倡議者外也是務實的執行者。最近重新再看一次,發現這種作法不僅僅是將農業復甦、永續環境而已,若能成功運行,其實也會重新鏈結社區,使地方復甦。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22日

《社區設計》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社區設計(或社區總體營造)對於台灣來說,並不是很陌生的詞彙。不過和日本相同,台灣早期的社區設計偏重於硬體(及建築設計、空間設計),而少了社區最重要因素--居民。近年日本流行起「無緣社會」,意旨人的連結只有公司、家庭,人們最多就是和網路上的人們連結,對於自己所居住附近的鄰居反而並不熟識。作者認為,這已經不是硬體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要從軟體面著手,讓人們能和鄰居們連結,進一步打造出一個更堅實的社會網。具體如何做呢?不如參考作者的社區設計經驗。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21日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喝杯下午茶如何?不過在喝茶之前,你是否思考過下午茶文化是如何形成?「茶」這種植物原生於中國,它又是怎麼成為世界的飲品?這本書以國外的觀點,傳記的方式,描述一位將茶葉自中國盜出的植物獵人故事。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20日

《溼地.石化.島嶼想像》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最近從書架整理出一些舊書,這本《溼地.石化.島嶼想像》便是其中一本。談這本書之前,要先提到2010年代的國光石化(八輕)開發案。這起重大開發案在當時是相當火紅的社會議題,遙想(畢竟是八年前的事)當時還撥空和朋友先去了一次設址現場,再跟了一次遊行。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買下這本書也不怎麼意外。八年後重新閱讀,以下為讀後筆記,共三項。

2019年1月19日

《轉山》閱讀筆記


圖片來源:TAAZE讀冊生活


《轉山》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年齡層的記憶之一。這本書出版於2008年,當時正好是大三,即將面臨未來職涯抉擇。而作者在西藏的單車歷險,對於我們就像是開啟了冒險的開關。近期整理書櫃,十年後重新閱讀有一些心得。以下為讀後筆記,共四項。